哈囉,我是Audrey!作為一個在新加坡網紅經濟公司工作的社媒從業者,我每天都要和各種社交平台打交道,從熱鬧喧嘩的TikTok,到專業嚴謹的LinkedIn。今天我想和大家深入聊聊LinkedIn的內容發布規範——這可不是那種無聊的法律條款解讀,而是我從實戰經驗中總結出來的,能讓你在這個平台上發光發熱的實用指南哦!

記得我剛入行時,幫一位新加坡創業家客戶管理他的LinkedIn賬號。當時我們滿懷熱情,覺得發得多就會被看見,所以每天發布3到4條內容,而且都是精心設計過的。結果呢?不僅觸及率低得可憐,粉絲數幾乎不動,還因為發文過於頻繁、內容太像廣告,差點被平台限制賬號。那段時間我真的超沮喪,感覺自己辛辛苦苦做的內容都白費了。後來我靜下心來,仔細研究LinkedIn的內容規範和社群準則,才恍然大悟,原來我們完全走錯了方向。經過一系列的調整,同樣的賬號,現在已經成為行業內非常有影響力的聲音了!
LinkedIn是什麼樣的存在?
要了解如何在LinkedIn上發布內容,首先你得搞清楚這個平台到底是什麼樣的存在。LinkedIn不是Facebook,也不是Instagram。它不是一個讓你分享週末去哪裡玩、或者今天吃了什麼美食的地方。它更像是一個持續進行的行業會議和專業展覽的結合體。這裡的每一個用戶,都是來尋求專業成長、獲取行業洞察、建立有價值的專業人脈。他們期望獲得的是價值,而不是純粹的娛樂或消遣。
尤其在新加坡和香港這樣的國際商業中心,LinkedIn的用戶特別注重內容的專業性和相關性。他們大多是忙碌的專業人士,時間非常寶貴。所以,你的內容如果不能在幾秒鐘內提供實質價值,就很容易被他們滑走。
這也反映在LinkedIn的演算法上——它獎勵那些能夠產生「有意義對話」的內容,而不是單純追求點讚或瀏覽量。理解這一點,是我們制定有效發布策略的基礎。如果你只是發一個美美的圖片,然後期待大家按讚,那你在LinkedIn上可能很難成功。但如果你發布一個能引發大家討論的問題,比如「大家覺得AI對我們這個行業的影響是什麼?」,那你的內容就很可能獲得更多曝光。
官方社群準則的核心精神
LinkedIn的官方社群準則可能看起來很冗長,但核心精神其實很簡單:保持專業、真實和尊重。這些準則不是為了限制你的創作,而是為了維護這個平台的專業環境,讓大家都能在一個健康的生態中交流。
真實性是最基本的要求。這意味著你要使用你的真實身份,提供準確的個人和公司資訊,絕對不能創建虛假的賬號或發布虛假內容。我們公司曾經遇到一個客戶,他想要用一個「員工共享賬號」來發布內容,結果被我們嚴格地勸退了。因為這其實是違反LinkedIn規定的——每個賬號都應該對應一個真實的個人,這樣才能建立真正的專業信譽。
專業性體現在你的內容選擇上。雖然LinkedIn近年來也鼓勵用戶發布一些個人化的內容,比如分享自己的職業成長故事,但你的內容核心仍然應該圍繞專業主題。分享你對行業的見解、分析最新的趨勢、提供職業發展建議,這些都是很好的選擇。而過於個人化的生活內容,比如你的貓咪有多可愛,可能就不太適合在LinkedIn上頻繁發布。
尊重性則要求我們在討論中保持專業風度。激烈的辯論在LinkedIn上很常見,這也是平台鼓勵的,但人身攻擊、騷擾或歧視性的言論是絕對不被允許的。這個標準在新加坡這樣多元文化的社會中尤其重要,因為你的言論可能會被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看到,一不小心就可能冒犯到別人。
內容類型的紅綠燈
了解什麼內容受歡迎很重要,但知道什麼內容可能違規更重要。根據我的經驗,LinkedIn的內容審核可以分為三類,我把它們比喻成交通燈號:綠燈、黃燈和紅燈。

綠燈內容(鼓勵):這些內容不僅符合平台規範,也通常能獲得更好的表現。它們包括:
- 專業見解和經驗分享:比如你從一個大項目中學到的教訓,或者你對某個行業趨勢的獨到分析。
 - 行業新聞和分析:分享一條最新的行業新聞,然後加上你自己的觀點。
 - 職業發展建議:比如如何寫好履歷、如何準備面試、如何提升自己的專業技能。
 - 教育性內容:分享一個有用的工具、一個專業的學習資源,或者一個簡短的教學。
 - 企業文化和價值觀展示:比如你的公司是如何支持員工成長的,或者你們是如何回饋社會的。
 
黃燈內容(謹慎):這些內容不是完全不能發,但需要更加謹慎處理。
- 政治話題:在新加坡尤其敏感,我們通常會建議客戶盡量避免。如果你真的要發,也要確保你的內容是中立、客觀的。
 - 爭議性社會議題:比如環保、性別平等,這些話題在LinkedIn上有時會引發激烈的爭論,需要你做好應對負面評論的準備。
 - 競爭對手比較:直接攻擊或貶低競爭對手的內容,可能會讓你看起來不夠專業,甚至會引發負面反彈。
 - 個人觀點強烈的內容:雖然鼓勵真實性,但過於強烈的個人情緒表達可能會讓人覺得你不夠客觀。
 
紅燈內容(避免):這些內容不僅效果差,還可能導致你的賬號受到限制。
- 誤導性信息和未經證實的謠言:任何不實的資訊都會損害你的專業信譽。
 - 過度銷售內容:連續發布硬銷售文案,或者在不相關的討論中推銷產品,都會讓人生厭。
 - 重複發帖和抄襲:複製別人的內容,或者把自己的舊內容反覆發布,都會被演算法識別出來。
 - 虛假職位招聘:發布不存在的職位來吸引流量,這是非常嚴重的違規行為。
 
演算法偏好的內容特徵
LinkedIn演算法雖然不斷更新,但有些特徵始終受到偏愛。理解這些可以幫助你的內容獲得更多自然觸及。
- 引發對話:演算法會優先推薦那些能產生大量評論和討論的內容。我們發現,以「想聽聽大家的看法」或「你們覺得呢?」結尾的帖子,通常能獲得更多評論。
 - 原生內容優先:LinkedIn明顯偏好用戶直接在平台上創建的內容,比如直接寫的貼文、直接上傳的影片,而不是引導到外部網站的連結。我們建議每分享一個外鏈,至少要發布3-4條原生內容來平衡。
 - 視頻和文檔內容加成:特別是原生影片和上傳的PPT文檔,往往能獲得更高的觸及率。這是因為這些格式能提供更豐富的專業價值,也能讓用戶在平台上停留更長時間。
 
最佳發布實踐
基於平台規範和演算法偏好,我總結了一些實用的發布實踐建議,這些都是我們團隊經過反覆測試的有效方法。
- 質量永遠重於數量:與其每天發布平庸內容,不如每週發布2到3個高質量、有價值的內容。
 - 優化發布時間:根據我們的數據,新加坡和香港的LinkedIn用戶最活躍的時間是工作日上午8-10點和下午5-7點。週二到週四通常是一週中表現最好的日子。
 - 互動是雙向的:發布內容後,花時間回應評論並參與對話。這不僅能向演算法表明這是個活躍的對話,也能幫助你建立真正的專業連結。
 - 使用合適的標籤:選擇3到5個相關的主題標籤可以幫助你的內容被發現,但過多標籤會讓你的帖子看起來像垃圾郵件。
 
語境化考量:新加坡與香港視角
在新加坡和香港使用LinkedIn,需要考慮一些本地化的因素。這些可能不會寫在官方指南中,但對內容效果影響很大。

- 語言使用:雖然英語是主要商業語言,但適當使用中文或中英混合內容,往往能獲得更好的本地共鳴。我們發現,分享與東南亞市場相關的見解時,加入本地語言元素會增加親切感。
 - 文化敏感度:新加坡和香港都是多元文化社會,你的內容需要考慮不同族群和文化的感受。特別是討論社會或政治相關話題時,需要格外謹慎。
 - 節奏和風格:新加坡和香港專業人士通常偏好直接、有洞見的內容,但同時也欣賞適度的個人色彩。找到專業與個人之間的平衡點是成功的關鍵。
 - 本地案例:在討論專業話題時,使用新加坡或香港的本地案例、數據和參考,能顯著增加內容的相關性和說服力。
 
規範是框架,不是限制
在我看來,LinkedIn的內容規範不應該被視為限制,而是提供了一個高質量專業對話的框架。遵循這些規範實際上能幫助我們創造更好的內容,建立更真實的專業形象。特別是在新加坡和香港這樣的國際商業中心,維護專業聲譽極其重要。你在LinkedIn上的內容會長期存在,可能被潛在雇主、客戶或合作夥伴看到,所以始終保持專業和符合規範是對自己職業生涯的一項重要投資。
我是Audrey,在新加坡的社媒世界中與你同行。如果你有任何關於LinkedIn內容創作的問題,或者想分享你的經驗,隨時歡迎聯繫我!讓我們一起在這個專業平台上創造有意義的對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