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Marcus Goh,吳立峰。今天我們要聊的話題,說實話,有點敏感,但絕對是我們做這行的人必須搞清楚的——那就是內容審查和政治審查之間的界限。在MCN公司裏面工作,我每天都得在不同社交平臺的規則之間走鋼索,這過程真的充滿挑戰,也讓我思考了很多東西。在我們大馬,大家都很習慣在社媒上分享自己的想法,從早餐吃了什麼,到對國家大事的看法,我們都喜歡熱熱鬧鬧地聊。但這個熱鬧背後,其實隱藏著很多我們可能沒有意識到的規則和風險。
什麼是內容審查,什麼是政治審查?
首先,我們先把這兩個概念搞清楚。內容審查(Content Moderation),通常指的是平臺為了維持社群的基本秩序,所進行的常規審核,比如說移除那些帶有仇恨言論、虛假資訊、暴力內容或者垃圾廣告等等。這個就像是我們商場的管理員,要求大家遵守基本的行為規範,確保整個環境乾淨又安全。大家可以想像一下,如果一個商場裡,有人隨便亂丟垃圾,有人大聲吵架,甚至有人在裡面打架,那誰還願意去逛呢?內容審查就是平臺的「清潔工」和「保安」,目的是讓大家能有個舒服的交流空間。

而政治審查(Political Censorship),它就專門針對政治觀點、批評意見或者一些敏感話題進行的打壓,目的通常是為了保護某些特定的政治利益或意識形態。這可就不是單純的維護秩序了,它更像是一種權力行為。舉個例子,一個國家或一個政黨,為了不讓某些不同的聲音被大家聽到,就利用平臺的審核機制來打壓這些言論。這兩者在原則上是有本質區別的,但可惜的是,在實際操作中,這兩者的界線經常模糊不清。一個關於氣候變化的討論,如果裡面提到了政府的政策,有些平臺可能會把它當成需要審核的「敏感內容」,但有些平臺又會把它歸類為正常的科學討論。這種模糊性,讓很多創作者感到困惑,也很沮喪。
跨國平臺的兩難:全球化與本地化
這些跨國的社交媒體平臺,面對的挑戰特別複雜。它們必須同時遵守不同國家的法律法規、文化規範和社會期望。這就好比一個跨國公司,在馬來西亞賣東西,必須符合我們這裡的清真認證和多種語言標示,但在歐洲賣,又要符合他們的食品安全標準和歐盟法規。社交媒體也一樣,它們在我們大馬運營,就必須考慮到我們這裡的法律和文化敏感性。以我們馬來西亞為例,我們有自己一套關於種族、宗教和王室的敏感話題限制,這些限制可能跟其他國家的標準完全不一樣。
我記得2022年發生過一個很經典的例子:某個國際平臺,它根據美國的標準,允許了一個政治評論視頻上架,但是根據我們馬來西亞的法律要求,它必須在本地區塊那個內容。這種情況,就很清楚地顯示了平臺在「全球化」和「本地化」之間,有多麼地難以平衡。平臺既想在全球範圍內提供統一的服務,又不能得罪當地政府,結果就是各種限制和審核標準的不一致。這也讓創作者很難掌握,因為你發的內容可能在吉隆坡沒事,但到了新加坡或者台北,可能就因為當地法律而被限制了。
演算法的盲點:聰明反被聰明誤
我們現在很依賴的自動化審查系統,雖然效率很高,但是它缺乏人類對語氣、語境和各種細微差別的理解能力。演算法很難區分「批評政府政策」和「煽動暴力」之間的差別,也很難識別諷刺話語和真實威脅。這就導致很多合法的政治表達,被平臺錯誤地刪除了,而一些真正有害的內容,有時候卻能輕易地躲過審查。
我們東南亞的創作者,經常會遇到一個問題:這些演算法啊,大部分都是在西方語境下訓練出來的,對於我們本地的語言、文化背景和政治現實,理解程度特別有限。我們用馬來語或中文表達的一些很微妙的政治評論,可能會被它簡單粗暴地標記為「敏感內容」。比如說,一個用開玩笑的方式去討論某個政府政策的梗圖,可能在我們馬來西亞人看來很正常,但演算法可能會因為關鍵詞匹配,就認為你在煽動仇恨。這就造成了很大的困擾,很多創作者為了不被誤判,只能選擇自我審查,放棄一些本來可以發揮創意的點子。

商業利益與言論自由的博弈
社交媒體平臺的本質,說到底就是一個商業公司,它必須考慮股東的利益、廣告商的壓力,還有市場准入等等。這種商業現實,不可避免地會影響到它們的內容審查決策。平臺可能會對某些敏感話題採取過度謹慎的態度,這並不是因為法律規定,而是出於商業風險管理的考量。
這種「影子審查」現象,特別值得我們注意。就是你的內容沒有被正式禁止,但是平臺會通過演算法降權、限制觸及率等等隱形手段,讓你的內容很難傳播出去。很多時候,創作者甚至不知道自己的內容受到了這種限制。我見過一個本地的財經博主,他發了一篇關於某個金融詐騙集團的帖子,明明是為了警示大眾,結果沒過多久,他的帖子觸及率就暴跌,後來他才懷疑是這個詐騙集團買通了某些管道來進行投訴,導致他的內容被「影子審查」了。這種情況真的很無奈,因為你根本找不到明確的證據,也無法申訴。
應對策略:聰明地走每一步
面對這麼複雜的審查環境,我們這些聰明的創作者,必須發展出自己的應對策略。這就好像我們馬來西亞人,在各種挑戰面前,總能找到自己的應變之道一樣。
首先,我們可以嘗試語境化表達。你可以通過個人故事、文化參考或者打比方的方式,來討論敏感話題,而不是直接硬碰硬。比如,你可以通過討論一個歷史事件,來間接地影射當前的政治狀況。這種方式比較考驗你的敘事能力,但它也更能吸引讀者的深度思考。
其次,多平臺策略也是個很好的辦法。不要把所有的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裏。除了你最主要經營的平臺,你還可以在多個平臺上建立你的存在,甚至可以考慮一些比較去中心化的平臺。這樣就算某個平臺的賬號出了問題,你也不至於一夜之間就什麼都沒了。
再來,你要學會社群建設。努力培養一個忠實的粉絲社群,這些粉絲會主動去搜尋你的內容,即使演算法不推薦,他們也還是會來看。他們的支持,才是你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網絡世界裡,最強大的後盾。

最後,要保持透明溝通。當你的內容被刪除了,如果情況允許,你可以和你的粉絲公開討論審查這個問題,這本身就可以成為一種很有力的聲明。你不需要去攻擊平臺,只需要把事實講出來,讓大家知道你正在面臨什麼。這不僅能贏得粉絲的信任,也能讓更多人關注這個問題。
法律合規與道德責任的平衡
平臺需要在遵守當地法律和維護基本言論自由之間找到平衡。這在民主制度與威權制度並存的世界中尤其困難。某些國家要求平臺移除內容的範圍可能遠遠超出普遍接受的社區標準。作為內容創作者,我們需要了解不同司法管轄區的法律要求,同時發展出自己的道德指南針。這不是簡單的二元選擇,而是一個需要不斷調整和判斷的過程。
尋找你的平衡點
最後我想說的是,每個創作者都必須找到一個適合自己的平衡點——如何在表達重要觀點和保護賬號安全之間做取捨,如何在推動社會變革和維持自己的創作事業之間找到平衡。這裡沒有標準答案,只有根據你個人的情況、你的風險承受能力和你的價值觀,來做出選擇。
我建議大家要定期去看看各個平臺的社群準則,因為它們經常會變動。同時,也要多跟其他創作者交流經驗,並對這些審查制度保持批判性的思考。記住,審查制度不只是一個技術或者法律問題,它更是一個根本性的問題,關於誰有權力來決定我們可以說什麼,和聽什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