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真的,2025年的Instagram越來越像個老師,抓錯字抓得超嚴,還會算你幾次犯錯,要不要記過什麼的。今天就來好好聊聊這個話題:Instagram貼文到底為什麼會被判違規?你沒做壞事,但怎麼就踩雷了?
五種最常見的違規類型(不小心踩爆的地雷)
從我們公司過去一整年的違規貼文資料來看,IG的違規判定大致可以歸納成五個大類。這些不是理論,是我實際看過幾十次審查紀錄後的結論,真的踩中一次就很夠你喝一壺。
1. 裸露和性暗示內容
這部分是Instagram最嚴的審核重點之一。基本上,只要照片裡有太多肌膚、某些敏感姿勢、或者是某種擦邊球的暗示語言,就非常容易被判定違規。
之前我們有個合作美妝品牌,拍了一張主打唇彩的宣傳照,模特穿了一件超低V的連身裙。結果那張圖上架不到半天就被系統直接拉黑,理由是「含有過度裸露的內容」。明明重點是嘴唇啊,唇彩啊!後來我們換成只拍鎖骨以上的特寫圖,就安然過關了。
所以啊,不要以為你只是露個香肩、拍個背影,就能閃過AI的眼睛。現在的AI比你媽媽還會看穿你的動機。
2. 暴力和危險行為
不只是流血或打架這種才算暴力。像極限運動、飲食挑戰、動物搏鬥,甚至是你以為很激勵人心的「減肥過程照」,只要涉及極端、危險或讓人不舒服的畫面,都可能會中槍。

我記得很清楚,有個來自吉隆坡的健身教練,他發了一支影片,紀錄自己為了參加比賽如何極限脫水,畫面中還出現他在地板上喘氣冒冷汗的片段。結果IG直接封他的帳號七天,還發了警告通知,說是「推廣危險行為與自我傷害」。那位教練後來都不敢再發任何備賽過程了,只剩自拍打卡。
3. 仇恨言論與霸凌
這一項真的是馬來西亞市場的重中之重,因為我們這裡的社會組成太多元了。講錯一句話,就會有整排人出來留言開罵,甚至還會被集體檢舉。
有一次,一個做大馬華人美食的帳號發了一篇內容,標題用「華人最吝嗇?」來開場,本意是開玩笑說某種街頭小吃價格超划算,結果被IG標記為具攻擊性言論,限流處理。那位內容創作者也是有夠無辜,後來只好把整篇改掉重發。
你以為是幽默,人家看的是冒犯。尤其是提到種族、宗教、身材、性別這些敏感議題,真的要比你媽媽過年煮湯圓還小心。
4. 虛假資訊與詐騙
如果你還在貼「這個保健品吃了三天就瘦5公斤」之類的廣告,恭喜你,違規率100%。Instagram今年針對醫療、財務、法律等類型的貼文設了很高的審查門檻。
檳城有家老字號中藥行,開了IG後開始發一些保健食譜和產品介紹。某一則貼文寫著「降血糖神器!糖尿病自然恢復的秘密」。結果一週內貼文被刪、廣告帳號被封,還收到馬來西亞衛生部的警告通知。後來那家中藥行老闆都直接私訊我問:「是不是不能講能治病?」我說你不只是不能講,講了還可能被告。
5. 智慧財產權侵犯
最後這一點是很多人都「以為沒事」但其實很嚴重的問題。隨便抓別人影片來當素材、偷用品牌Logo、盜圖不標來源,這些都算。

一個在芙蓉經營手工皂的小店,有一次轉發了一張看起來很美的泡泡圖(就那種泡泡滿滿、很療癒的那種),結果因為那張圖是國外攝影師作品,對方主動檢舉IG,導致她整個帳號限流兩週。她自己都不知道怎麼回事,只覺得觸及怎麼突然變0。不是不報,是AI還你一筆。
2025年審查制度的升級變化
今年IG的審查機制變得更聰明也更挑剔,雖然對我們來說麻煩一點,但其實也不是壞事。
首先,AI識別能力明顯提升了,像馬來語裡的某些諧音、雙關語,現在都抓得到了。我有看到一個審查報告寫說:「用戶使用馬來文‘pantat’有冒犯可能性」,老實講,這個連我都以為他只是在講笑話。
再來,檢舉處理速度也快了很多,普通檢舉幾乎24小時內就回應,涉及身心健康議題的,甚至2小時就給你回信。而且違規處罰有等級了:第一次只是警告,第二次就限流,第三次直接暫時封鎖,嚴重的會讓你帳號永別。
申訴流程也優化不少。現在你可以上傳文件佐證,也有多語言通道可以選馬來文、英文或華文。就算不小心中槍也還有救,不過講真的,還是別中比較省事。
馬來西亞市場的特別注意事項
身為馬來西亞人,我們必須面對的現實就是:什麼都能發,但不是隨便發。
宗教內容特別敏感
任何跟伊斯蘭相關的產品、標語、節慶活動,如果你不是穆斯林,不是清真品牌,請你三思再發。就算你是清真的,也請查清楚宗教局有沒有認證。

有一個賣零食的品牌,想蹭開齋節熱度,做了一則有穿baju kurung跳舞的短片,配樂還用阿拉伯風。但背景場景是他們員工在辦公室吃炸雞…結果呢,影片下架+留言爆炸+被社群封鎖半天。因為「不尊重開齋文化」,直接毀滅式打擊。
政治話題等於高風險操作
別以為你很有社會責任想出來講點話,IG根本不給你機會。特別是選舉期間、政府政策敏感時期,連轉貼新聞都要注意中立性,否則就等著被限流。
多語言混用要小心
IG現在會對貼文語言一致性做偵測。如果你的貼文主體是華文,中間又硬插一段巫文,再加英文Hashtag,系統會自動降低權重。你還以為自己很國際,其實人家只覺得你在亂碼。
防雷建議:別再「沒事找事」
提前審核真的很重要
我們自己內部現在都做一個發文前審核清單。包括:露出多不多?文字會不會被誤解?標註清楚沒?來源OK嗎?這種基本功才是讓內容安全存活的唯一方式。
給團隊做文化敏感訓練
別以為你是華人帳號就只要顧華人感受。馬來西亞這社會說穿了就是要多一點包容,不只是對外,也是對自己的內容創作要負責。訓練不是給KOL上的,是給整個行銷團隊都要知道的。
技術防範不能少
現在我們有自建一套替代文案庫。只要發現某篇文可能踩雷,就直接替換模板重新寫。還有設好自動過濾詞彙,例如「神藥」、「暴瘦」、「改命」這種,全禁。
正面案例:內容轉型後起死回生
新山有個做時尚女裝的品牌,以前的圖片修圖修得跟漫畫一樣,模特兒腿長兩米,膚色發光到跟燈泡差不多。結果IG開始整頓AI圖片後,他們被警告了三次,廣告也被停止投放。
後來他們乾脆轉型:公開講自己會修圖,但會標註修了哪裡;拍攝時找各種體型的模特;甚至還拍幕後花絮給大家看怎麼拍攝、怎麼剪輯。再加上請了馬來、印度和華人背景的文化顧問來審內容。結果呢?不只違規次數變0,粉絲互動率還提高超過60%。
規則不是限制,是生存手冊
Instagram這幾年的確越來越像是個「內容警察」,但說實話,它不是要整你,而是為了整個社群的健康發展。如果你是創作者,想長久做下去,那就一定要了解平台規則,不能硬闖。
我是Marcus Goh吳立峰,如果你現在正在為一則貼文被下架煩到想砸手機,先深呼吸,然後來找我聊聊。
祝你貼文不違規、觸及長紅、廣告有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