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加坡做TikTok行銷的人都知道,For You頁面(FYP)就是那塊兵家必爭之地。這裡每天決定著無數影片要紅還是涼。很多人把它說得很神秘,彷彿是一個沒有人懂的黑盒子。但我的經驗是,FYP其實就是一套非常務實的機制,理解它,才能從偶爾爆紅變成長期被看見。
我在新加坡的傳媒公司負責社群和商業化工作,接觸到很多本地品牌和創作者的實際案例。這篇文章就用我的第一人稱角度,分享我這些年在新加坡市場針對FYP演算法的觀察和操作心得,還有本地測試有效的策略。
FYP演算法的基礎框架
很多人只記得TikTok官方給的三大推薦因素:互動、影片資訊、設備或帳號設定。但在新加坡,這三個面向的加權和呈現方式有在地化的特色。

首先是完播率。新加坡觀眾看影片很挑,短片要做到75%以上的完播率才能有初步的推薦資格。這數字在別的市場不見得這麼高。更現實的是,前3秒的跳出率在本地特別關鍵。很多創作者以為自己內容很好,但開頭太平淡,觀眾根本不給機會。這是我常常提醒客戶的第一要點:開頭就要抓人。
說到互動,新加坡用戶的分享行為非常重要。我們曾經針對100支影片做過統計,分享數是影響流量成長最明顯的指標,超過按讚和留言。所以內容在設計時,就必須誘導分享。像我合作過的一個本地手作品牌,就把影片做成「告訴你朋友我們的新配色,你覺得他會選哪個?」結果分享率直接翻倍。
觀眾畫像的匹配度也是演算法核心。TikTok會先用年齡、語言、地區做基本分層,再看你的行為偏好、互動模式。新加坡特別的是多語言環境,內容有時會被交叉測試給不同語言族群。曾經有客戶英文影片結果在馬來群體爆紅,就是因為內容主題很貼近生活。這提醒大家,語言是障礙也是機會。
最後是帳號健康度,這點超多人忽視。刪掉影片比例高、連續影片互動率低,帳號就會進入冷啟動狀態。很簡單的邏輯:TikTok不想把資源浪費在用戶不愛的內容上。要避免這種情況,就得持續關注數據。像我們有一個案例是內容做得很好但更新過快,觀眾跟不上,反而互動率下降。調整更新頻率後,才慢慢回溫。
在新加坡提升FYP表現的實戰策略
談完演算法邏輯,接著要講我在新加坡最常用也最推薦的突圍策略。
首先是「熱點嫁接」。很多人看到國際挑戰就急著跟風,但直接搬過來通常水土不服。關鍵是把國際趨勢和本地元素結合。舉個實際例子:之前國際上很火的瓶蓋挑戰,我有看到本地創作者在MRT車廂裡玩,背景就是新加坡的車廂設計,結果影片爆了。因為觀眾不只是看動作,也看出那個場景的熟悉感。
另一個策略是時段調整。新加坡的用戶習慣很有規律,我們自己跑過數據後,發現學生族最愛下午和深夜看,家庭主婦則是上午時段。針對不同受眾去排內容時間表,就能在演算法初步分發階段有更好的起步。這點看起來像小事,但長期下來影響很大。我有一個合作品牌,改了發片時間後,平均觀看直接成長了三成。
再來是影片開場設計。新加坡觀眾注意力超短,只有1.7秒就決定要不要滑走。很多人說「做影片要有鉤子」,但怎麼設計?我推薦所謂的三明治開場法。第一秒要有強烈的畫面衝擊,第二秒用聲音吸引,第三秒直接問問題或拋出懸念。我們曾經跟一個地方旅遊帳號合作,影片開頭用了大喊聲加上快速切換畫面,然後問「新加坡有這種秘密景點你知道嗎?」結果完播率比原本的影片高出40%。
互動誘導也是策略重點。新加坡觀眾雖然愛看,但留言不算特別熱情,要設計出能誘發回應的問題。例如「你會選A還是B?留言告訴我」,簡單又有效。甚至還可以在影片裡故意保留一點懸念,像「下集才告訴你真正的原因,先留言猜猜」,不只提高留言數,還能推動粉絲回訪。
新加坡市場常見的內容誤區
雖然方法很多,但失敗的例子也不少。我常常看到本地創作者犯幾個典型錯誤。
第一是盲目跟風。看國際上流行什麼就照抄,完全沒有本地化。像#DontRushChallenge在國際上很好看,但如果在新加坡拍得太一般,觀眾完全無感。可是如果換成小販中心變裝版,反而會被大量轉發。因為觀眾看到本地場景才會有共鳴。
第二是忽略多語言字幕。新加坡是多語言國家,不加字幕真的吃虧。我跟一些客戶討論時,他們覺得英文就夠了,但事實證明加上華文和馬來文字幕後,分享率提升超過六成。現在自動上字幕的工具很多,像CapCut就能一次生成多語言版本。沒有理由不做。

第三是內容形式太單一。有些創作者只做口播乾貨,久了觀眾看膩。最好是能交替實景拍攝、示範教學、Vlog等等。我們有客戶實驗過,內容形式多元的帳號粉絲留存率就是高出四成。雖然拍攝會比較麻煩,但長期回報很值得。
本地案例分享
在這裡,我想分享兩個新加坡市場裡我實際遇到的匿名案例。
第一個是「K品牌」,一個做健康餐盒的小型本地創業團隊。最早他們拍影片都很正經,主廚對著鏡頭講解菜單,觀看數慘不忍睹。我們後來幫他們設計了開場鉤子,把影片改成0:01就特寫食物冒煙的畫面,然後主廚快速問:「你敢試這個辣度嗎?」結果完播率飆升到70%以上,互動也大增。TikTok不是YouTube,重點不是詳細解說,而是把人先留下來。
第二個是「S團隊」,一個本地服飾品牌。他們一開始全用英文拍,覺得高級專業。但我們分析後,建議加上華文和馬來文字幕。結果短短一個月內,馬來觀眾的分享率翻倍,甚至還被當地KOL主動轉發。這告訴我們,不是要放棄主語言,而是要顧到觀眾的多樣性。
工具與監測建議
很多創作者以為拍好就結束,其實後端數據才是關鍵。我自己在公司裡常常提醒團隊:影片發出去才是優化的開始。
我最常用的是TikTok Creative Center,它能看到新加坡的熱門挑戰和標籤趨勢。不是說要盲目跟風,而是先看趨勢,再想辦法本地化。
分析競爭對手我也很在意。Analisa.io這類工具能快速看對方的爆款影片是怎麼做的,能學到很多。甚至我們還會用Vizard看影片的前三秒熱力圖,判斷觀眾注意力集中的點,幫助調整開頭設計。

另外,要有內容健康度的概念。其實就像身體檢查,你要定期看完播率、分享率、評論率和收藏率。我們公司有個自己的計算公式,大概是完播率乘0.4,加分享率0.3,加評論率0.2,加收藏率0.1。分數太低,就要想辦法改版或換方向。這種監測習慣,才是可持續經營的基礎。
FYP不是玄學,是在地邏輯
很多人還是會說:Edison,你們是專業團隊才有資源研究。我坦白說,就算資源少,最基本的概念也要懂。TikTok的For You頁面不是什麼神秘魔法,而是一個看用戶行為數據的精密系統。觀眾喜歡什麼、什麼時段看、什麼主題會分享,平台都知道,創作者也要盡量配合。
尤其在新加坡,這個多元文化和多語言的市場,內容要在地化又要能跨群體,確實更難。但也因為這樣,做對的人才能快速脫穎而出。我自己也還在每天學,每天調整。沒有一次就完美的公式,但有一個共通原則:先讓觀眾留下,再想辦法讓他回來。
結語:實際可執行的檢查表
最後我也習慣給自己和團隊一個檢查表,避免拍完就不管。我建議大家也可以試試看。下面用表格整理出來,真的很簡單,但很有用:
檢查項目 | 建議做法 |
---|---|
開頭前三秒跳出率 | 每支影片都要檢查,低於目標就重新設計 |
語言與字幕是否多樣化 | 針對本地多語言觀眾,使用自動生成工具 |
發布時段是否符合受眾 | 依目標族群安排最佳時間 |
互動設計是否明確 | 加入引導留言、分享的問題或懸念 |
內容形式是否單一 | 嘗試口播、實景、挑戰影片混搭 |
健康度監測 | 計算公式定期檢查,分數低就立即調整 |
我自己也是靠這樣的習慣,才慢慢找到適合本地市場的TikTok策略。如果你也是在新加坡做內容,希望這些經驗能給你一點實際的參考。老實說TikTok的變化速度讓人很難停下來。但也正因為這樣,才有趣。希望我們都能持續找到最適合自己、最能打動觀眾的方法,穩穩地在For You頁面上站穩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