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Marcus Goh,吳立峰,馬來西亞人,現在在本地一家MCN公司主攻社群策略與廣告投放。每年Facebook改政策的時候,我們團隊都得像準備考試一樣,繃緊神經,深怕一個沒跟上就被踢出局。今年2025年的政策改起來,老實說,沒有多「仁慈」,而是更精密、更嚴格,尤其對我們這種本地廣告主,感覺像是考倒小販的大學入學考一樣。
但別怕,我幫你一項一項拆開來講。
個人化廣告的「資料潔癖」來了
這幾年大家都知道,隱私就是戰場,數據用不好,不是掉客戶就是掉帳號。到了2025年,Facebook直接拉高標準,搞得像你要追女生,還要報戶口一樣。

資料來源必須講清楚
以前我們愛怎麼用資料就怎麼用,現在不行了。每支廣告如果是根據某些資料打的(例如:這些人看過你網站、按過讚、買過你的東西),你就要清楚標示來源,而且還要給出為什麼人家會看到這則廣告的解釋。
我們有個客戶,是KL一家小有名氣的婚紗工作室,他們用自家CRM的客戶名單做再行銷,本來以為萬無一失。結果,因為廣告沒交代資料怎麼來、沒說清楚目的,直接被Facebook封帳7天。他們新娘禮服都還沒拍完,廣告就停了,業績直接掉一半。真的有夠慘。
敏感類興趣再也不能亂碰
Facebook現在特別「怕事」,有些議題碰不得,你一踩線,就像進了高壓電區。以下幾種興趣類別,如果你用來精準投放,都需要提前申請認證:
- 健康相關(不只是疾病,連減肥都要小心)
- 宗教信仰(尤其是多元社會的大馬)
- 性別與性取向
- 政治立場
別想偷滑過系統,現在AI很精,會掃文案、圖片甚至留言互動,一旦檢查到敏感,廣告立馬進入審核地獄。
用外部資料的三大條件
有用過像HubSpot、Mailchimp或手動上傳email名單的人注意:第三方資料不是你說可以就可以。現在規定要:
- 取得用戶明確同意(不要用那種含糊不清的條款)
- 給人家方便的「不想看到」選項
- 每90天重新確認一次同意(不做的話,視同無效)
簡單來說,你收集資料就像談戀愛,要每三個月再問一次:「你還愛我嗎?」
廣告內容的外貌協會標準
Facebook這次在內容審核方面變得超級龜毛,說實話,有點像長輩在挑媳婦。你不美可以,但不能假裝自己很美,懂嗎?
圖像不能再過度修圖了
尤其是美容類、瘦身類產品,以前大家會P圖、用AI生成對比圖。現在Facebook直接說:「不准亂來!」
- 圖片要真實,不能把原本黝黑膚色修成白到發光
- AI生成的內容必須標註(這是機器畫的,不是真人)
- 前後對比圖,要有真憑實據,不然會被判誤導
我們曾經幫一間賣防曬霜的品牌做過廣告,圖中模特兒用AI把皮膚處理得像白紙,結果廣告一上就被退回。後來改用素人實拍,還真的過審快很多。
語言也得講規矩
有些文案詞早已進入黑名單,你寫「最便宜」、「限時優惠」、「100%有效」,請準備好被打回票。如果你真的想這樣寫,就要拿出證據,不然Facebook會認為你誇大不實。
- 「最便宜」?請給我三家同類型比價證明
- 「限時優惠」?請寫清楚截止到哪天哪時
- 「100%有效」?拿出實驗報告或臨床數據,不然就別亂講

社會議題要拿證照才准上架
你想講環保、種族平等、健康飲食,當然可以,但這些議題現在都被標成敏感區域,廣告主必須通過特殊審核。如果你是環保產品品牌,一定要先搞定這一關,否則廣告發不出去,粉絲只能靠口耳相傳,累死你不償命。
馬來西亞專屬「限定規格」
我得說,Facebook這次真的有「因地制宜」。針對馬來西亞這個多語、多種族、多宗教的環境,政策更新得特別仔細。
語言方面要求超細
想寫馬來文?當然可以。但你得翻譯完整、文法正確,而且不能混用英文、華語、方言。尤其是像:
- “Murah gila!”配上英文句尾
- “超便宜 leh!”
這種廣告直接會被拉進審核。如果你硬要寫方言(我知道有些品牌愛走親民路線),請標註方言來源,不然系統會以為你亂碼。
宗教相關產品,動作要小心
如果你是賣清真食品、祈禱用品、宗教節慶禮盒,記得這三個原則:
- 產品需要取得JAKIM等相關部門認證
- 節日廣告必須對齊官方日曆(不然被指「不尊重」)
- 圖片不要過度使用宗教符號,尤其跨族群的廣告更敏感

別碰這些文化「雷點」
- 不同種族的刻板印象(例如用皮膚顏色做段子)
- 拿敏感歷史事件來開玩笑(尤其是513這類)
- 嘗試惡搞傳統服飾或宗教習俗
我們有個客戶做了個Hari Raya搞笑廣告,用了印度人扮馬來人拜年,原本只是想製造跨族群幽默感,結果引來一堆抗議留言,廣告下架不說,還被投訴給MCMC。
投放技術的幾個「新遊戲規則」
受眾設定門檻提高
- 原本最低1,000人就能設定的受眾,現在拉到2,500人起跳
- 自訂受眾需要更高的資料匹配率(email或電話要能對上)
- 類似受眾的擴展範圍被限制在15%,不讓你亂灑廣告錢
意思是你得「打準一點」,不要再想著廣告播出去就有人看,現在精準度比廣度還重要。
競價邏輯再升級
- 高峰時段(例如下班時間)競價價格會飆升更明顯
- 質量得分佔比提高,你文案差、互動低,出價再高也上不了好版位
- 頻次限制嚴格,不能天天狂轟猛炸,平台會自動幫你踩煞車
這意味著,投放的策略要精細調整,而不是一個版本丟全馬。
廣告版位也重新洗牌
- 動態消息(Facebook feed)仍是王道,被優先投放
- 右欄廣告即將退出歷史舞台(幾乎沒人在點)
- 限時動態(Stories)現在支援更多互動元素,品牌可以玩創意
有個美妝客戶,把一支唇膏廣告放到Stories裡,加上投票功能「這色你選嗎?」結果互動數破表,轉換率比feed廣告高出2倍。
馬來西亞廣告主的應對術
面對這波新政策,給你幾個務實建議,不然你真的會天天被打回票還找不到原因。
廣告文件要齊全
至少要能隨時提出以下三樣:
文件名稱 | 用途 |
---|---|
商業登記證明 | 驗證你是合法營運 |
產品認證文件 | 尤其是食品、美妝、醫療類 |
用戶資料授權書 | 特別是CRM或Pixel使用者 |
建立內容審核流程
我們公司是用「三層防火牆」制度:
- 看文案合不合規(有沒有踩政策)
- 檢查有沒有踩文化地雷(種族/宗教/語言)
- 最後做事實驗證(價格、效果、數據來源)
這樣雖然花時間,但審核通過率明顯提高,整體廣告效果也更穩。
申訴與備案要準備好
如果真的廣告被拒,不要慌。你要做的是:
- 馬上保存審核報告與錯誤訊息
- 立刻啟動替代版本(不要在那邊等奇蹟)
- 若遇到文化爭議,熟悉馬來西亞申訴流程會很關鍵
實戰案例:成功的不是幸運,是準備
有一家做天然護膚的本地品牌,位於雪州PJ,他們一開始也被政策搞到一頭霧水。後來他們整理出一套超嚴謹的策略:
- 每則廣告都清楚標示成分來源
- 每週拍實體門市或農場影片加強信任
- 廣告語言分別用馬來文、中文、英文,各做各的版本
- 拍攝找三大族群代言人,吃齋的、穆斯林的都有顧到
- CRM資料每90天清理一次,主動發提醒信
結果他們今年第一季的廣告通過率是98%,點擊率飆到平時的1.4倍,還有不少媒體找他們做專訪。這不是奇蹟,這就是把政策當「攻略」在玩。
後話:未來還會怎樣變?
根據Facebook內部趨勢,我預測幾個方向會逐步強化:
- AI內容要標註:未來會強制所有AI產出內容都得註明
- 碳足跡資訊:某些品類可能要揭露生產與物流碳排放
- 虛擬產品規範化:像NFT、虛擬服裝會有新條例
- 跨平台資料限制更多:像從Instagram拉去Facebook會更難
- 偽造技術的自動偵測工具會上線,讓你想用Deepfake玩噱頭的機會越來越少
如果你廣告老是被打回、受眾成效不穩,別急,我們都走過這條路。我是Marcus,如果你在應對這些新規範時有什麼卡關,記得找我,我會把你從「帳號警告」中救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