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 Instagram 廣告後台數據報表操作教學

Facebook & Instagram 廣告後台數據報表操作教學

老實講,對我來說,每天打開Facebook跟Instagram的後台就跟喝咖啡一樣習慣。不過我知道對很多剛入行的朋友來說,這個後台看起來根本像飛機駕駛艙,一堆按鈕、一堆報表,點進去就開始頭痛。

但其實這玩意兒沒那麼難,只是你還沒搞懂它的邏輯。今天我就來幫大家拆解一下,到底怎麼看Facebook & Instagram 廣告後台的數據,才不會每次開會都只能尷尬地說「我們有在投啦…但數字還在觀察中」。


廣告後台的基本結構:不要還沒看懂就亂點

好,第一步,先搞清楚你看到的是什麼。Facebook Ads Manager 分成三個主要層級,每個層級負責的東西不一樣。這個搞不懂,就很容易出現「廣告成效看起來好像不錯,但其實轉換的根本不是你想要的對象」這種鳥情況。

Facebook & Instagram 廣告後台數據報表操作教學插图
  • 廣告系列(Campaign):這是你設定廣告的總目標的地方,比如你今天想要做品牌曝光、還是要衝購買轉換,都是在這邊選。
  • 廣告組合(Ad Set):這邊你會決定預算怎麼分配、什麼時間投放、要打哪一群人,簡單說就是「誰看到你的廣告」。
  • 廣告(Ad):最後才是你要丟出去的創意內容,也就是客人實際會看到的圖片、影片或文字。

我遇過最經典的錯誤是一個賣美妝的客戶,把「增加粉絲」跟「促銷活動」的廣告全塞進同一個Campaign,還用同一組受眾。結果報表一堆亂七八糟的數據,根本看不出哪一支廣告在賣東西、哪一支只是想讓人按讚。真的不要懶,該分就分清楚。


廣告數據怎麼看?五種報表先學會就夠用了

現在進入正題。我知道後台有超多欄位可以點,但不是每個都要看。下面這五種報表,是我每天都會檢查的,熟了以後你就可以很快找出問題在哪裡。

成效總覽報表:CTR、CPC、CPA 是基本盤

這份報表是我早上喝第一杯咖啡的時候第一個看的地方,因為它把最重要的幾個數字都列給你看。

我自己習慣會把以下幾個欄位拉進來:

  • 連結點擊率(CTR)
  • 每次點擊成本(CPC)
  • 每次轉換成本(CPA)
  • 每千次曝光成本(CPM)

每個人關注的數據不太一樣,你可以點右上角「自訂欄位」去設定,然後記得把設定儲存起來,省得每次都要重選,煩死了。

Facebook & Instagram 廣告後台數據報表操作教學插图1

受眾分析報表:誰才是真正會買單的人?

這個報表其實很多人會忽略,但我覺得它是超級有價值的。你可以用「細分」功能,按照年齡、性別、地區去分析,看看誰真的有在點你的廣告,誰只是滑過去當風景。

我有個保養品品牌的客戶,原本以為只要打女生就對了。結果數據一出來,發現男性的CPA居然還比較低,後來我們才知道原來很多男生會買來送女朋友或媽媽。於是我們直接做了一支「送禮廣告」,針對男性投放,結果當月業績直接跳了五成。真的是「不看數據,就以為自己很懂」。

版位報表:不同位置效果天差地遠

你可能會想:「我不是選自動版位了嗎?系統不是會自己幫我優化嗎?」嗯…理論上是啦,但你還是要自己看一看,因為不同版位的效果落差可以很大。

舉個例子,很多時候 IG Stories 的CTR 都會比 FB Feed 高,但轉換率卻不一定比較好;FB 右側欄位廣告雖然CPC超低,但基本上轉換率低到你會想關掉它;而手機端的表現通常都比桌機好個兩三倍,尤其是對年輕族群來說。

你只要點「細分」→「依版位」,就能清楚看到每個位置的數據,然後再依照效果去調整預算。這招我用了好幾年,真的是基本功。

時段分析報表:不要再24小時亂投

很多新手很愛開全天投放,但這樣其實很沒效率。尤其預算有限的情況下,你更應該知道「什麼時候投最有效」。這時候你就要看「依時段」的細分報表。

我曾經幫一間小吃店跑廣告,結果發現週五晚上6點到8點的廣告表現超好,轉換率是平日中午的三倍。後來我們就把預算集中在那段時間,結果同樣的錢,訂位量多了快一倍。

別再以為隨便亂灑廣告就會有用,時機也很重要。

頻率與觸及報表:廣告看到太多次就膩了

頻率這東西說簡單也簡單,就是你同一支廣告讓一個人看到幾次。太少沒印象,太多會反感。

基本上:

  • 品牌廣告3-5次就差不多
  • 促銷廣告可以衝到5-7次
  • 超過10次?你最好準備換素材了

我有個做保健食品的客戶,不信邪,一支素材跑了兩個月,單一用戶平均看到13次,結果成效掉到谷底。後來我們換了三個版本交替播放,不只頻率降下來,轉換率還提升不少。所以,有時候不是產品不行,是你煩到人家了。


想更精準?用進階功能幫你省時間

報表看懂後,接下來就是要怎麼更聰明地運用這些資料。我平常會用幾個進階功能,推薦給你參考看看。

自訂規則設定:讓系統幫你盯數據

你可以到「篩選條件」裡面設自訂規則,當數據觸發某些條件時,自動通知或執行動作。

例如:

  • CTR低於1%就暫停該廣告
  • CPA高於你設定的門檻時寄Email提醒你
  • 頻率超過7次就自動把預算砍半

這種自動化設定超好用,我自己設定好後就不用天天緊張兮兮地守著後台。

廣告比較功能:影片vs圖片,用數據說話

你可以選取多個廣告後按「比較」,系統會幫你做出對照表。之前我幫一間電商比較「影片素材 vs 靜態圖片」,結果影片雖然點擊比較少,但轉換價值高出35%。我們立刻把七成預算拉去投影片,效果好得不行。

不做比較,只看感覺,通常都是瞎忙。

匯出數據自己分析:Excel 真的是好朋友

報表看不過癮,或是你有自己的分析邏輯,也可以點「匯出」把資料存成Excel或CSV。接下來你就可以用樞紐分析、條件格式、趨勢線、ROAS計算等等做進一步的分析。

有一次我光靠條件格式就找出一組轉換超高的特定受眾,結果那一週業績翻倍。我講真的,Excel 用得好,廣告投起來也不會太差。

Facebook & Instagram 廣告後台數據報表操作教學插图2

常見狀況排除一下,不然你會冤枉錯怪報表

講完正事,來說幾個大家常遇到的小坑,別讓自己白忙一場。

數據延遲別急著下判斷

FB後台的數據不是即時的,有時候會延遲24到48小時。我真的遇過客戶看到轉換「0」,嚇到立刻把廣告停掉,結果隔天一看其實有15筆訂單。先冷靜,等數據更新再說。

歸因視窗記得調整

預設是「點擊後7天+瀏覽後1天」,但有些產品特性不同。像B2B產業決策週期比較長,我通常會建議把歸因視窗拉長到14天,這樣才抓得到真實的轉換。

iOS更新影響追蹤數據

從iOS14之後,用戶可以選擇不被追蹤,導致很多數據都看不到。你可以:

  • 安裝Facebook轉換API
  • 加UTM參數追蹤廣告來源
  • 搭配Google Analytics交叉比對

這樣才能稍微彌補回失去的資料。


後台報表不是裝飾品,是你業績的地基

說到底,Facebook跟Instagram的廣告報表不是什麼高深的東西,它只是你經營廣告的鏡子。你可以用它看到問題、發現機會,也可以選擇繼續裝作沒事,結果到月底只能看著成效搖頭。

我每天會花30分鐘檢查後台,不管案子多忙。因為我知道,只要你能讀懂數據,就能掌握市場的脈動。

下一篇我會聊「如何用500元小預算測試廣告成效」,有興趣的記得追蹤我~

Comments

No comments yet. Why don’t you start the discussion?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