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五年一直在香港從事社群廣告與行銷規劃的工作。每當遇到新客戶問我:「為什麼投放效果這麼差?」我往往第一時間不會急著看廣告內容,而是先檢查他們的廣告規劃有沒有出現一些老問題。老實說,許多廣告失敗不是因為創意不好,而是錯在策略和執行流程的根本。
這篇文章我會分享五個我在實際操作中最常見、也最容易讓人白白浪費預算的錯誤。如果你曾經花錢投廣告卻收穫甚微,也許問題就出在這幾個環節。
缺乏明確目標,導致成效無法評估
很多品牌開始做廣告時的第一句話是:「我想提高品牌曝光度」,或者「希望銷售更多產品」。乍聽沒錯,但實際上這類說法太空泛,根本難以落地操作,也難以量化成效。
我之前遇過一間保健食品公司,他們的廣告文案說得非常精彩,點擊量也很高,但廣告成效報表上就是沒看到太多訂單。後來才發現,他們根本沒有設定轉換目標,也沒有設定清楚的KPI。於是我們幫他們重新定義目標,改為「獲得300個新會員試用登記」,再設計對應的著陸頁與行動呼籲。結果同樣預算下,廣告最終帶來超過400筆有效名單。

行銷沒有目標就像盲人開車。建議大家遵循「SMART 原則」:目標要具體、可衡量、可實現、具關聯性、並且有時限。
過度概括或重疊的受眾設定
不少企業在設定受眾時會掉入兩種極端:要不就是瞄準「所有人」,像是18至65歲的男女通吃;要不就過度細分到失去彈性,例如只設定25歲女性,住在某地區、喜歡特定品牌且一定要用iPhone的用戶。這兩種做法其實都會造成廣告無效或浪費。
還有一種常見情況是多個廣告組之間彼此重疊,像是三個組都對同一群人重複投放。這不但會推高廣告成本,也會讓使用者產生「這品牌一直洗版」的感覺,反而降低轉換。
我曾處理過一個化妝品牌的帳戶,他們以為受眾設得廣就可以獲得更多觸及,實際上卻發現真正有轉換行為的都是25-35歲、追蹤特定美妝內容的用戶。我們重新分組設定、增加精準受眾後,廣告轉換率立即提升三倍。
記得常常回去檢查受眾設定,利用Meta的「受眾重疊分析」工具查看是否有過度交集,也別忘了排除已購買用戶,避免重複花錢。
忽略廣告疲勞與曝光頻率
同一則廣告看太多次,大家都會覺得煩。這在廣告業叫做「廣告疲勞」。如果你發現點擊率在下滑、互動變少、每筆轉換成本變高,很有可能就是因為同樣的廣告被看太多遍。
舉個例子,我有個服飾品牌的客戶,他們一支廣告文案用了快四週,平均每位用戶看到超過8次,但沒人察覺問題。直到我們拉出頻率報表才發現,廣告表現從第二週開始就大幅下滑。後來我們設立頻率警示系統,只要某則廣告平均每人觀看超過4次,就自動停播或轉入新素材。
避免廣告疲勞的做法包括:每兩週更新素材、同時準備不同版本的圖文或影片輪播投放、針對老用戶降低曝光。即使是相同內容,也可以透過改變圖片構圖、文案語序等小變化延長壽命。
著陸頁與廣告訊息脫節
點擊廣告後的第一眼體驗非常關鍵。許多廣告做得很好,但點進去的著陸頁卻讓人一頭霧水,例如廣告主打「限時優惠」,但網頁裡根本找不到相關資訊;或是廣告說「立即預約」,但著陸頁卻讓人填寫冗長表格。
這樣的訊息斷裂會讓用戶立刻關閉頁面,更別說留下資料或購買。

之前我幫一個旅遊品牌調整廣告策略,他們原先的廣告寫著「限時機票$999起」,點進去卻只是一般航班搜尋頁。我們幫他們製作了專屬活動頁,把限時優惠的航點價格全部列出來,並加上簡易比價功能,結果著陸頁轉換率直接提升六成。
廣告內容與著陸頁之間必須一致,特別是在文案語氣、主打產品、折扣資訊及行動呼籲等細節。用戶從廣告點擊進來後,必須立刻看到符合預期的內容,否則就很容易失去信任。
沒有測試就擴大預算
有時候廣告剛開始投放時成效很好,行銷人員一時開心就大幅拉高預算,結果廣告成本飆升,成效卻沒有跟著成長。這種做法就像還沒試水溫就直接跳進深池。
曾經有個科技產品的品牌,在看到第一週廣告效果還不錯後,直接把預算從每日$800拉到$8,000。結果CPA從$90上升到$240,花了大筆錢但沒有換到應有成效。我們建議他們回頭重做測試,這次分成兩組素材、三個受眾群分批投放,每日僅逐步提升預算,最終把CPA壓回到$95左右。
擴大預算前,一定要先確認:
- 受眾是否已足夠廣且尚未飽和
- 創意是否多樣化且有備用組合
- 是否已達到基本的統計顯著性(如至少50筆轉換)
放大之前要看數據,不要只靠直覺。
補充提醒:容易被忽略但會出問題的小細節
除了上述幾個大錯誤,其實還有一些常見的細節問題也很影響最終表現。
平台歸因標準不同
各平台的歸因方式不同,有些以點擊計算,有些以瀏覽為主。建議設定統一的轉換歸因標準,例如都採7天點擊歸因,避免數據誤解。
季節性因素未納入判斷
淡季旺季對廣告表現影響非常大。建議用年比(YoY)而不是月比(MoM)來分析成效變化,才能更準確評估。
廣告政策更新未跟上
像Meta平台近年越來越嚴格限制與用戶特徵有關的文字描述,若未即時調整,廣告很可能會被拒或限流。

最後檢查:發佈前的自我提醒清單
廣告送出前不妨自問以下幾個問題:
- 我的廣告目標清楚具體嗎?
- 投放的受眾是否太廣或太窄?
- 是否備有多組素材輪替使用?
- 著陸頁內容是否與廣告訊息一致?
- 已經完成基礎測試後才加大預算嗎?
- 是否安裝了正確的追蹤代碼?
- 有考慮到目前的季節性因素嗎?
- 廣告內容是否符合當前政策要求?
這些問題每次都檢查一次,其實也不花幾分鐘,但會替你節省非常多不必要的損失。
花錢要花得明白
廣告不是靠衝動,也不是靠創意就能成功。真正能讓每一分預算發揮效益的,是策略清晰、執行精準、能持續調整與優化的行銷思維。行內人都知道,真正有價值的廣告往往不是最華麗的那一則,而是最精準、最符合需求的那一則。
我是Joyce Lam 林樂兒,如果你在做廣告的過程中還有遇到什麼棘手的問題,歡迎留言交流。我們下次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