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Marcus Goh,吳立峰。在吉隆坡這家MCN機構天天跟社交媒體打交道,我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越來越多我們大馬的專業人士和企業,開始把目光轉向LinkedIn這個平臺。這事兒好啊,但問題是,大家發了半天,卻常常搞不清楚狀況,不知道為什麼自己的內容就是沒什麼人看,沒什麼人互動。LinkedIn跟我們熟悉的小紅書和Instagram完全不是一回事。如果說小紅書是個大型的“種草”商場,Instagram是個“靚仔靚女”的時尚派對,那LinkedIn更像是一個嚴肅又專業的虛擬研討會。它的演算法,當然也帶著一股濃濃的“職場氣味”。今天,我就用我這個在社媒圈子裏面混了那麼久的老江湖經驗,來跟大家嘮一嘮,怎麼在這個專業平臺上玩得風生水起。

演算法的核心:專業價值與人際連結
LinkedIn的演算法,它的核心理念其實很簡單,就是圍繞著**「專業價值」和「人際連結」這兩個關鍵詞轉。平臺希望用戶打開APP看到的,都是那些對他們的職業發展、行業趨勢或者潛在商機有幫助的內容。這就好像你去參加一個行業大會,你肯定會更想聽那些講真話、有乾貨的分享,而不是那種純粹的自我吹噓。演算法會從內容質量、互動信號、用戶關係和專業權威性**這四個層面來給你的內容打分,分數越高,自然就能被更多人看到。
內容為王,深度為本
首先,我們得把內容的原創性和專業深度放在第一位。LinkedIn這個平臺啊,特別喜歡那些能展現你獨特見解、深厚行業知識或者實用建議的內容。它不像小紅書那樣,你拍個好看的圖片就能火,LinkedIn的用戶更期待看到的是有數據支撐、有案例分析或者有深度思考的東西。舉個例子,你如果想寫一篇關於馬來西亞數字經濟的文章,光說「數字經濟很重要」是沒用的,你得放進去一些具體的統計數據,比如「2024年馬來西亞電商市場預計增長xx%」,再加點你自己的行業觀察和對未來的預測,這樣的內容才叫有價值。我記得我們幫一家本地科技公司做LinkedIn賬號時,他們分享了自己創業初期是怎麼解決技術難題的,還把市場策略的調整過程都講得很清楚,這種真實又專業的內容,一下子就獲得了超多的關注和互動。

互動質量比數量更重要
這點可能很多人沒想到,但LinkedIn的演算法就是這樣:它特別重視**「有意義的互動」**。什麼叫有意義?就是那些長篇的、有理有據的評論,專業的討論,還有能提供額外價值的分享。那些簡單的點贊或者「恭喜」之類的短評,在演算法眼裏的權重相對比較低。這就像在一個專業論壇上,大家一段深入的技術討論,肯定比一堆「樓主好棒」的祝賀更有價值。當你的內容能引發行業同行的認真討論時,演算法會認為這是高質量內容的標誌,然後給你更多的曝光。所以,我在寫帖子的時候,通常會在結尾加一個開放性的問題,比如「大家覺得這個趨勢會對我們的行業產生什麼影響?歡迎留言討論」,這就能鼓勵大家來分享他們的見解和經驗,效果非常好。
人脈網絡是第一圈傳播
你的內容一發出去,演算法會先把它展示給你那些經常和你互動的聯繫人。然後,根據這些人的互動情況,再逐步擴大到你二度、三度的人脈。這就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在LinkedIn上,建立一個高質量的人脈網絡比追求聯繫人數量更重要。與其每天瘋狂地加人,不如花點時間和行業相關的人建立起真正的聯繫。你可以定期去看看他們發的內容,點贊、評論,甚至分享,這樣當你發內容的時候,他們就更有可能看到,並且願意來和你互動。
建立專業權威性
專業權威性這個東西,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建成的,它需要時間來累積,但一旦有了,你在這個平臺上就會好混很多。LinkedIn會評估你在特定領域的專業程度,它會看你的工作經歷、技能認證、內容質量,還有你在這個行業的影響力。一個在數字營銷領域有十年經驗,而且經常分享深度見解的人,他發的內容自然比剛入行的新人更容易獲得推薦。這就好像我們在吉隆坡聽一場商業講座,一個資深專家的發言總是更能吸引大家的注意力。所以,大家一定要花時間完善你的個人資料,去參加一些技能認證,並且持續在你的專業領域分享有價值的內容,慢慢地建立起你的權威形象。
內容格式的選擇與發布時機
LinkedIn的演算法特別偏愛原生內容,就是你直接在平臺上創建和發布的內容,而不是放一個外部鏈接。因為平臺希望用戶能留在平臺裏面。所以,純文本帖子、LinkedIn文章、還有圖片和視頻帖子,通常都比那些放外部鏈接的內容表現得更好。如果你真的需要分享外部鏈接,最好先寫一大段有價值的說明,把鏈接放在最後面。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原生上傳的視頻內容,它的參與度通常都比較高,因為它更能生動地傳達你的專業知識和見解。
至於發布時間,由於LinkedIn是一個國際化的平臺,你的受眾可能來自不同的國家和地區,所以你需要考慮到時差問題。對我們馬來西亞用戶來說,工作日的上午通常是比較好的發布時間,因為很多專業人士習慣在開始工作前瀏覽LinkedIn。你還可以通過後臺的數據分析工具,去找到最適合你受眾的發布時間。

標籤與發文的紅線
在LinkedIn上用標籤(Hashtag)跟其他平臺也不一樣。這裡的標籤應該更專業和精準,通常3到5個相關標籤就足夠了。你要選那些既能反映你的內容主題,又有一定搜索量的標籤,比如**#DigitalTransformationMY**(馬來西亞數字化轉型)或者**#SEAStartups**(東南亞初創企業)。千萬不要用太多不相關或者過於通用的標籤,這會被演算法當成垃圾內容。
還有一條紅線是大家要特別注意的:避免明顯的商業推銷。LinkedIn的演算法會降低那些過於銷售導向的內容的權重,特別是那些直接推銷產品或服務的帖子。平臺更喜歡那些能提供價值、分享知識和行業見解的內容。如果你想做軟性推銷,可以通過分享客戶成功案例來實現,重點描述你怎麼幫客戶解決問題,創造了什麼價值,而不是一上來就說「買我的服務吧」。
數據分析與持續優化
想要在這個平臺上做得好,你必須養成看數據的習慣。LinkedIn的後臺提供了很詳細的分析工具,你可以看到你的帖子有多少人看、互動率是多少、你的受眾是什麼樣的人等等。你要定期去分析這些數據,了解什麼樣的內容最受歡迎,什麼時間發布效果最好,然後根據這些數據來調整你的內容策略。舉個例子,你可能會發現你分享的關於東南亞電商趨勢的內容,特別受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用戶歡迎,那以後你就可以多創作一些這方面的內容。
最後,我想跟大家說一句,LinkedIn的本質是一個專業社區,真誠地分享價值永遠比刻意去迎合演算法更重要。你要專注於為你的專業社區提供真正有用的東西,建立真實的專業關係,這才是你在這個平臺上長期成功的基礎。演算法只是個工具,它幫助好的內容找到對的受眾,但核心還是人與人之間的專業交流和價值創造。好了,話說到這裏,現在就去嘗試一下這些策略吧,我在LinkedIn上等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