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誠不等於全盤托出,個人IP需要恰到好處的表演感

真誠不等於全盤托出,個人IP需要恰到好處的表演感

嗨,我是Shirley Teo張雪玲!今天想和大家聊聊一個超有趣卻常被誤解的話題——做個人品牌時,究竟該「完全做自己」,還是要「保留一點表演成分」?

先跟你說個小秘密:我們公司那些最成功的創作者,私底下都很清楚自己其實在用一種「70%真實 + 30%設計」的魔法配方來經營粉絲的感受。(◕‿◕✿)


為什麼需要「設計過的真實」?

想像一下,你在嘛嘛檔點了一杯拉茶。

場景A是老闆一邊挖鼻孔一邊隨便拉;場景B則是老闆動作俐落,拉得又高又漂亮,讓人看了食指大動。你知道他一定在私下練習了上百次,但你就是會覺得專業又舒服。

很多人誤以為「做自己」就要百分百真實、毫無修飾,殊不知觀眾不是在看你的日常瑣碎,而是希望在真實裡看到你的用心。

真誠不等於全盤托出,個人IP需要恰到好處的表演感插图

我帶過的小美就是最好的例子。她一開始非常排斥剪輯,強調要「不做作」,結果影片一鏡到底又長又雜,粉絲一直流失。後來她願意保留口誤、笑場,但會剪掉贅言、重組重點,結果觀眾反而留言說:「現在的你好自然又好懂,超喜歡!」


真實時刻也要設計

「真實」和「表演」不是對立,而是互相輔助。最厲害的創作者懂得抓住脆弱、日常、專業三個面向,做出剛剛好的平衡。

檳城有位超受歡迎的烘焙師阿強,他就很會控制「脆弱感」的劑量。他會在影片中快速帶過蛋糕塌陷的NG畫面,僅保留三秒,接著馬上切到「怎麼補救」的專業教學,最後還加一句:「還好客人願意接受這顆不完美的蛋糕。」結果粉絲覺得他真誠又厲害,私訊訂單大增。

同樣的日常生活內容也能設計得很吸引人。比如某位料理Vlogger本來會把45分鐘的煮飯過程原汁原味全放上去,粉絲看了都睡著。改版後,他用ASMR開罐頭聲、食材入鍋的慢動作、對鏡頭眨眼、成品拉絲特寫等短短幾秒的精選畫面,瞬間讓觀眾大呼過癮,甚至明知是設計過的還是覺得療癒。

真誠不等於全盤托出,個人IP需要恰到好處的表演感插图1

另外還有吉隆坡的理財顧問林先生,他是專業形象「親民化」的高手。影片裡他先西裝筆挺分析股市走勢,然後畫面一轉,他在家穿著卡通T恤抱著小孩,最後再回到嚴肅語氣:「但你的投資計畫可不能這麼隨意。」這種真實又有設計的「反差萌」,讓他的觀眾倍感親近。


表演感的細膩原則

要有表演感但不能過火,重點在於放大自己的特色而非偽造另一個人設。

舉個例子,我們曾經輔導過新山的一位美食博主,她本來講話很慢,覺得自己「不夠有梗」。結果後來反而把這種慢條斯理設計成「療癒系」,配上輕柔的背景音樂,講解食譜時超有耐心,粉絲私訊都說:「好像鄰家姐姐在廚房陪著我煮飯。」

還有另一種「表演記憶點」就是要有固定的招牌動作或符號。像演員會有經典表情,內容創作者也需要自己的「招牌」:有的人影片開場一定要比個手指愛心,有的人習慣結尾說一句溫暖的口頭禪,甚至特定的拍攝角度也能成為視覺識別。觀眾每次看到就像聽到主題曲,馬上認出是你。

另外,「意外的小驚喜」更是好用的設計手法。比如在影片最後突然出現貓咪搗亂、直播時不小心把「策略」講成「廁所啦」、或是限動裡濾鏡失靈的尷尬反應。這些小破綻會讓人覺得「你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冰冷的人設機器。

真誠不等於全盤托出,個人IP需要恰到好處的表演感插图2

反面教材:過度表演的三大陷阱

很多創作者聽到「表演感」就誤會要「演很大」,結果掉進了三個常見的大坑。

第一是虛構人設。曾有位打著「戶外運動達人」名號的創作者被粉絲發現連基本登山裝備都不會用,形象一夕崩壞。表演感的前提是真實,沒有紮實能力基礎,再怎麼演都只是騙局。

第二是模仿痕跡太重。看到別人用「翻白眼吐槽」的幽默風格爆紅,就硬生生複製,結果粉絲看得超彆扭。如果不符合你的性格,觀眾會感受到那種「演得很假」的不自在。

第三是忽略觀眾成長。有些人初期用很可愛、誇張的表演風格吸粉,卻忘了粉絲也會長大。當觀眾從學生變成上班族、變成爸媽,如果內容還是停留在初期那套,就會開始流失。相反,有位母嬰博主就做得很成功:她一開始演出誇張的「崩潰媽媽日常」吸引同溫層,隨著粉絲孩子漸長,她也轉型分享成熟的親子溝通技巧。關鍵在於她的轉變是循序漸進的,不會讓人感到斷裂或背叛。


自我檢視的「人設調色盤」練習

為了幫助你找到專屬的真實與表演比例,我建議玩一個小遊戲,稱為「人設調色盤」。

首先,請先誠實寫下你真實的三個特質。比如「健忘」「熱心」「內向」。接著,寫下你希望在粉絲眼中強化的三個形象,例如「專業」「可靠」「親切」。最後,想想要如何把前兩步結合成具體的表現方式。

我們以前輔導過的案例會用這張表格做討論:

內容範例
真實特質健忘但熱心
想強化的形象專業可靠
表現方式把「健忘」做成金魚腦梗圖自嘲,搭配專業圖表解釋流程。

以我自己為例,我其實超討厭早起,但為了「自律創業家」形象,我設計了影片開頭會有「6點鬧鐘響的掙扎畫面」(真實),接著分享晨間2小時高效率的工作流程圖表(專業),最後再自嘲說:「其實都是靠這杯三合一啦!」(親民)。這樣觀眾既看到真實的人性,又感受到內容的價值。


表演與真實的黃金比例

最後要送給大家的,是我最愛講的一句話:做內容就像煮Laksa

唯一的列表重點在這裡,方便你記住公式:

  • 湯底要用真材實料(70%真實基底)
  • 擺盤可以加點香菜豆芽(30%表演設計)
  • 最後撒上炸蔥才是你的個人特色

問問自己:這個版本的你,是你朋友也會認得出來的樣子嗎?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讓你在經營個人IP時,找到屬於你的「真誠+表演」黃金比例。如果有什麼你的「表演小技巧」,也歡迎留言和我分享喔!(づ。◕‿‿◕。)づ

Comments

No comments yet. Why don’t you start the discussion?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