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tagram推薦機制背後的秘密:馬來西亞創作者必知的流量密碼

Instagram推薦機制背後的秘密:馬來西亞創作者必知的流量密碼

嗨,我是Marcus Goh 吳立峰,一個在馬來西亞生活、曾經在中國小學打過滾、現在在MCN公司忙到炸的男人。每天都有人問我:「Marcus,我那支Reels明明拍得超好,為什麼完全沒人看到?!」欸,老實說,不是你內容不行,是你根本不懂IG的腦袋怎麼運作。今天我就來幫你「開腦」,我們一起來看清Instagram推薦系統的底層邏輯,從此不再靠運氣衝流量。


Instagram推薦機制的三大核心運作邏輯

說穿了,IG的推薦根本不是什麼黑魔法,而是一套很工整的機制。它會根據幾個主要條件,判斷你的內容要不要推給更多人看。這些條件簡單說就是:你對誰有興趣、你和誰很熟、你有多即時。

興趣信號:演算法是你最懂的跟蹤狂

IG會偷偷觀察你平時都對哪些類型的內容點愛心、留言、收藏,然後用這些行為去判斷你可能會喜歡什麼內容。你常滑貓貓狗狗的影片?那你探索頁就是寵物派對;你愛看健身腹肌?那滿版肌肉照在等你。

我有個創作者朋友專做小朋友便當造型的內容,他發現很多媽媽粉絲會主動留言問食譜,甚至留言說「這太可愛我老公也想吃」,結果IG就猛推他的影片給一票居家主婦,流量瞬間翻倍。

Instagram推薦機制背後的秘密:馬來西亞創作者必知的流量密碼插图

關係權重:互動就是關係,無論真假

簡單講,誰常跟你互動,IG就會認定你們是好朋友。你常留言給某個帳號、常轉發他的內容、甚至只是多看幾次影片,都會被算進去。

我曾經負責一間吉打的小型手作品牌,他們發現只要在限動中標記回覆粉絲、或多開啟問答互動,那些有互動的粉絲就會一直看到他們最新貼文。說穿了,就是你對他好,IG就讓他繼續看到你。

時效性:快,真的很重要

這點大家真的要筆記!IG會特別重視你發文後的「第一小時互動」,如果在這段時間內有大量人按讚、留言、分享,那你就有機會被送上更多人探索頁。

曾經我們幫一位馬六甲的業配攝影師調整策略,讓他把發文時間從晚上10點改到早上10點,對準剛進辦公室的打工人滑手機黃金時段,結果點擊率直接上升40%。說實話,我也很驚。


探索頁的運作邏輯:看起來隨機,其實超精算

探索頁那一整排內容到底怎麼決定?不是你想像的「誰發誰上」,其實背後經過三道篩選。

第一道是候選貼文池。Instagram會根據你過去的興趣,從幾千篇內容中挑幾百個可能適合你的出來。這裡他們會根據標籤、內容類型來做初步配對。

第二道是打分評估。IG會看你對這些內容的反應,比如你看不看得完、會不會點愛心或留言,這些會被轉換成分數來排序。

最後還會混入一點點「意料之外」的內容。這是IG在實驗——測試你對某些新興內容的接受度,這些不一定精準對標你興趣,但可能正好讓你驚艷一下。

Instagram推薦機制背後的秘密:馬來西亞創作者必知的流量密碼插图1

我們有個客戶是沙巴的甜點店,超會玩標籤。他們把#sabahfoodie #malaysiandessert這些tag搭配美美的甜品Reels,每週上傳,發現有高機率進入探索頁。現在店裡的顧客一半都說是因為「探索頁看到你們的影片才來的」。


Reels的推薦規則:它就是一個流量放大器

講真的,現在不拍Reels的人,等於自願跟流量說拜拜。IG現在對Reels給的推薦資源是最大方的,但你要懂它怎麼看待這類影片。

首先是完播率。觀眾看到最後,系統才認為這支片有料,才會考慮推更多人。再來是分享率,被轉發越多,分數越高。

另外,IG已經學聰明了,你重複別人的影片內容、只是換換字幕,系統也識破你。原創內容才有推力,盜片混流量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最後就是音樂的選擇。有些歌雖然火爆,但用到爛的配樂會讓影片埋沒。選些流行但還未氾濫的音樂,搭上創意內容,才是王道。

曾經我接過一位柔佛新晉搞笑短劇創作者,她每支影片用的音樂都特別選過,主打「笑完會有點感動」的風格。結果她不到半年粉絲破萬,還被電視台找去做特輯。


IG個人檔案:別小看這張臉,它會影響推薦力

IG其實也會檢查你的帳號整體樣貌。不是只看你一篇貼文好不好,而是你整體有沒有一致性、規律性,還有沒有互動力。

我們曾幫一位檳城獨立攝影師整理帳號,他原本風格混亂,今天發風景明天發寵物,後天又來自拍。後來他把主題聚焦在「小眾城市探索」,每天早上8點定時發文、限動分享拍攝點幕後,三個月內從沒人理到接商業合作,帳號瞬間有感覺了。

小提醒:個人簡介那個網址點擊率也有影響喔,IG會覺得你這帳號「有實際價值」,而不是來亂的。


2025年IG演算法的新玩法:你不能不知道的幾個變動

今年IG動了不少刀,很多創作者還在用去年的套路,那真的會被時代淘汰。以下這些變化,聽我一句,趕快適應。

  • 長影片加分:3分鐘以上的高質影片容易被系統看上。
  • 真留言才有效:那種5個字不到的「好讚!」不加分,10字以上才算有交流。
  • 跨APP互動:把IG內容分享到Facebook,IG會「偷偷」幫你多推一點。
  • 商品標籤推推推:標記產品的內容會有加成,尤其是探索頁曝光。
  • 限動也有續命:限動過期後會進入精選,演算法會繼續算分數。

雪蘭莪某美妝品牌最近就因為這樣調整,他們原本天天在限動灌洗「優惠碼」,現在改成精選限動加互動小遊戲,結果粉絲停留時間拉長、轉換率也提升兩倍,根本像開掛。


Marcus的私房操作技巧:你應該這樣搞IG

大家都在問:「有沒有一套公式可以操作?」我不敢說萬無一失,但有幾招我自己實測很有效,特別適合馬來西亞創作者。

第一幀抓人法則

影片一開始3秒就要把觀眾拉住。你講廢話人家就滑走啦!與其說「今天我要分享…」,不如直接開場:「這招3分鐘學會的娘惹糕做法,你一定沒看過!」

字幕設陷阱

加入類似「暫停閱讀」或「你看出哪裡錯了嗎?」的互動文字卡,這會增加觀看時長,演算法會笑呵呵地送你更多曝光。

標籤混搭大法

我最喜歡這種組合策略:3個百萬等級大標籤 + 5個中型標籤 + 3個小眾標籤。這樣你就能在不同大小的標籤池裡都佔一席之地。

引導式貼文結構

新的貼文裡,時不時提醒粉絲回去看舊內容,比如:「上週那支教你剪片速度變快的Reels還記得嗎?」這能幫助帳號的整體連結性更強。

發文時間錯開高峰

不要跟風每天晚上8點發文。其實週二和週四上午10點的互動數據更漂亮,因為競爭少,演算法有空理你。


真實案例:一位新山攤販如何逆襲IG流量

這個我真的要講一下。新山有位賣印度煎餅的Uncle,今年初開始玩IG。他不拍華麗影片,只用手機直拍煎餅翻轉過程,加個#johorfoodie,然後每天上傳一支Reels。

他還加碼搞活動:每週開猜謎遊戲、鼓勵客人打卡標記、甚至還邀請學生幫忙剪影片。結果呢?三個月後他的IG漲粉過萬,連新加坡的美食部落客都跑來報導,生意旺到要提早收攤。


這些地雷,千萬別踩

有些操作,看起來沒什麼,其實會讓你的帳號直接被演算法打入冷宮:

  • 發完貼文刪掉再重發,IG會覺得你「內容不穩定」
  • 自動工具互動,容易被當成機器人
  • 一天關注/取關100人,會被限流
  • 發與主題無關的貼文,讓演算法認不得你是誰
  • 限時動態不互動,不開投票、不玩問答,太可惜了!

最後總結一下

Instagram的推薦其實就像一套腦袋清楚但有點固執的邏輯體系。它不討厭你,只是不理解你。如果你學會了用它的語言跟它溝通,那你就不只是「做內容」,你是在「做流量」。

Instagram推薦機制背後的秘密:馬來西亞創作者必知的流量密碼插图2

我是Marcus Goh 吳立峰,一個拍片、剪片、寫腳本、又被老闆催報表的社群人。如果你看完還是覺得演算法太難搞,不如留言問我,說不定我下次就拿你的問題當主題寫下一篇。下回我們來聊聊TikTok的推薦機制,那才是真正的「滑一下就停不下來」的魔王。

掰啦~祝你Reels每支爆萬點閱!

Comments

No comments yet. Why don’t you start the discussion?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