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囉~大家好呀,我是Shirley Teo張雪玲。
今天想和你們聊聊一個很多人以為「很行銷」、「很專業」但其實也能很溫暖的主題:品牌故事。
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有些品牌讓人「一見鍾情」,有些卻怎麼都記不住?有時候不是因為品質不好、價格太貴,而是它缺少了「故事力」。
其實有研究證明,我們大腦記住故事的機率比記住純事實高出22倍。這聽起來是不是很神奇?但仔細想想就很合理啊~人類從古早時代開始,就是靠說故事來傳遞知識、建立情感。就像馬來西亞長輩最愛的「喝茶吹水」文化,很多道理都是邊聊邊懂的。

今天就讓我用一點馬來西亞口味、輕鬆可愛的方式,陪你拆解:怎麼把自己的品牌故事講得動人。
為什麼故事會比數據更有魅力?
我很常在公司培訓的時候,用這個小實驗:
想像兩個在IG上賣椰漿飯的帳號。
🍚 帳號A的文案是:
「使用泰國香米,椰奶產自森美蘭,每份RM6.50。」
🍛 帳號B的文案是:
「這是阿嬤的秘方。小時候放學回家,看到她用石臼慢慢研磨香料,笑著說『用掌心的溫度揉出來的飯才香』。現在我想把這份古早味,裝進環保飯盒,送到城市裡的你身邊。」
哪個比較想買?
大家幾乎都選B,因為它做到幾件事:
- 喚起童年或家的畫面(情感共鳴)
- 讓人看到手工細節(專業背書)
- 結合現代價值(環保)
這才是故事的魔力啊~不只是告訴你「什麼」,而是讓你感覺到「為什麼」。
我自己的經驗:百年餅家轉型故事
分享一個我特別喜歡的本地案例~
我們公司去年幫麻六甲一家百年餅家做社群內容。
一開始他們的IG真的超無聊(老闆自己也承認),全是產品平拍,配文字:
「傳統黃梨塔,RM20/盒。」
就算畫質很好,也很難引起年輕人興趣。
後來我們請他們分享真正的背景故事,才發現他們家的烤爐用了五代人,真的從日治時代就留到現在。
我們就幫他們拍:
- 阿公在炭火旁細心翻餅的慢鏡頭
- 老闆娘說「小時候最怕被阿公叫去撥炭」的訪談
- 全家人一起開會討論「要不要保留傳統比例」的拉鋸
這種內容上線後,引爆留言:「看到爐子就想起阿嫲家」「這就是童年的味道」「等不及要帶孩子去體驗」。
最後他們開設的「古法炭烤體驗工作坊」還要排隊三個月。
看到這樣的改變,我真的覺得:故事力不是包裝,是把真心說出來。
什麼是「故事性的品牌定位」?
很多人問我:
「Shirley,什麼是有故事的定位?」
其實就是:
不只告訴人家你是誰,而是讓人家知道你為什麼這樣。
當品牌只是列出特色、功能、價格,消費者很難產生連結。
但如果你讓人「看到你的歷程、你的動機、你的情感」,就會不一樣。
我們都是有血有肉的人,喜歡的是「有靈魂」的品牌。
就像選擇朋友一樣,我們想要「有話題、有溫度、有默契」。
3種最適合馬來西亞市場的故事原型
這些年我們帶過很多大馬創作者和中小品牌,慢慢整理出特別適合本地觀眾的「故事模板」。

我把它們取了可愛的名字,你可以看看哪一種最像你的品牌靈魂。
1. 回家之旅
這種故事適合:飲食、文創、旅遊品牌
馬來西亞人對「家」真的很有感情,無論是返鄉過節、吃媽媽煮的菜、用方言聊天,都是最能打動心的。
超棒的例子是「舊街場白咖啡第三代」的系列貼文:
- 爺爺1948年推著腳踏車叫賣
- 爸爸在金融風暴中咬牙守住老店
- 孫女掙扎要不要改成即溶包的會議紀錄
他們甚至拍成短片:「要不要為了量產而改變祖傳味道」的爭執,結果觀看破50萬。
因為這不只是賣咖啡,是賣「家族精神」「大馬文化」。
2. 小人物大挑戰
適合:個人品牌、中小企業
很多人覺得自己沒資源、沒背景,其實這正是最好的故事角度。
人們超愛看「素人努力」的真實感。
我超喜歡的一個例子是砂拉越的「鄉村教師阿芳」。
- 她用TikTok教偏遠地區的孩子學英文
- 每週更新「屋頂又漏水」的修復進度
- 還拍下收到粉絲捐款買新桌椅的開心表情
現在教育部還找她合作拍官方教學影片。
觀眾看見的不只是「她會教書」,而是「她真的在改變小孩的未來」。
3. 文化橋樑
適用:跨族群品牌、社會企業
馬來西亞是多元文化大熔爐,很多品牌忽略了「把族群變成內容優勢」。
最好玩的故事就是「我們很不同,但我們可以一起」。
吉隆坡有個超可愛的「Sama-Sama廚房」企劃:
- 馬來阿姨教華人鄰居包ketupat
- 華人阿伯示範怎麼包粽子
- 印度大哥直播教「香蕉葉包咖哩」
這些影片不只溫馨,還讓粉絲在留言裡分享「我媽媽也是這樣教我的」。
結果品牌合作超多,因為「多元共融」是企業最愛的形象。
小提醒:避開說故事的3大地雷
故事雖然很棒,但講不好也會「翻車」。
以下是我最常幫創作者調整的三個地雷,分享給你:
地雷1:「從我出生那天開始說起…」
觀眾沒耐心聽你流水帳。
好的故事要抓重點、聚焦在有衝突、轉折、情緒的地方。
像我帶的一個手工醬油品牌小林,本來想把120天釀造過程全都講完。
最後我們只聚焦在「最戲劇性的30天」——天氣變化、霉菌控制、第一次成功的感動。
其他細節就用IG精選慢慢放。
地雷2:「我們最棒!」
觀眾討厭自誇式廣告。
好的故事需要脆弱感,要敢講真實的難題、錯誤、掙扎。
像麻六甲的那家民宿,最紅的影片不是炫耀多美,而是分享「修復百年老屋時,意外挖出戰時情書」的烏龍故事。
那種人性化的小失敗,反而拉近了距離。
地雷3:「複製別人套路」
很多人看到「返鄉種菜」爆紅,就硬要模仿。
但觀眾超敏銳,一看就知道是複製貼上。
同樣是返鄉,檳城的阿明很聰明:他主打「科技男用數據分析改良榴槤種植」。
這就完全是他的個人特色。
所以說,故事要「屬於你」,才能長久。
如何挖掘你的品牌故事?
很多人說:「我沒故事可說啊!」
其實不是沒故事,是沒好好找。
分享我們MCN公司裡常用的「故事探測器」:
📸 老照片魔法
找家裡老相冊、舊工具,翻拍時加上一句互動問題:
「你知道這是什麼嗎?」
有家傳糕點店靠這招收集了200多份祖食譜投稿。
🎤 顧客採訪
問你的鐵粉:
「你第一次買我們產品/服務時發生了什麼事?」
甚至請他們用語音訊息講,轉錄成文字就是現成的UGC(用戶生成內容)。
📦 產品考古
就像偵探一樣研究「材料從哪裡來」:
「這包咖啡豆如何從金馬崙到你的辦公桌?」
「這塊香皂是怎麼把廢果皮變身成的?」
最近就有一個肥皂品牌展示了「果皮變香皂」的全流程,還讓粉絲投票決定下一批用什麼水果。
根本就像真人版經營遊戲,超吸睛。
實作小練習:故事接龍公式
來~如果你有產品或服務,試試看填這個超好用的公式:
「這不是普通的______,而是______的結晶。曾經______,直到有一天______。現在我們想和你一起______。」
我用同事的環保袋品牌當示範:
「這不是普通的帆布袋,而是廢棄漁網改造的結晶。曾經海邊撿到的漁網只能焚燒,直到有一天我們發現韓國有回收技術。現在我們想和你一起,把每個袋子變成海洋的守護符。」
只要幾句話,就能瞬間把產品「升級」成有溫度的故事。
最後的小秘密
說故事不是要你編劇本,而是像泡teh tarik那樣,把真實的經歷慢慢拉出層次。
如果哪天不知道怎麼寫,不妨問自己:
「如果我要跟朋友的小孩講這個故事,我會怎麼說?」
保證就會自然可愛、真誠動人。

希望這篇分享能給你一些靈感,讓你的品牌也能找到屬於自己的故事力。
下次見啦~如果有試著寫出你的品牌故事初稿,記得留言和我分享喔!(´。• 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