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嗨~我是Vivian Lee 李宛蓉 ✿*゚¨゚✎ 今天要來跟大家聊一聊「走心內容」是怎麼打造出來的!你是不是常常覺得自己創作很用心,但成效卻總是不如預期?沒錯,其實光靠視覺美感還不夠,我們要更深入——從觀眾心理出發,精準打中情感開關,才有機會讓內容真正「活起來」♡
這篇我會用超實用的「5大心理觸發法則」+「在地化技巧」+「創作公式與實戰演練」,手把手帶你創作出讓人一看就想收藏+分享的圖文內容,準備好了嗎?Let’s go~ (๑>◡<๑)
為什麼要從心理出發?
在社群內容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你的觀眾每天會滑過上百張圖文,每一篇都在搶「那短短的8秒注意力」。如果無法在瞬間打動人心,他們就會直接滑掉,甚至根本不會點進去看!
所以,創作者最大的敵人不是演算法、不是資源有限,而是觀眾的冷漠與無感。
那要怎麼讓內容「讓人有感」呢?答案其實很簡單——從觀眾的「心理需求」出發,你只要滿足他們潛在的情緒與社交需求,自然就能提升互動率與分享意願。
根據《Contagious:為什麼內容會爆紅》這本行銷經典書裡的研究指出:「真正能引發轉發的內容,多半具備情緒觸發力與社會價值感。」
而這些心理動機,幾乎可以濃縮成下面這5大類:
5大心理觸發法則

1. 歸屬感法則(Belonging)
💡觀眾內心OS:「我想成為某個群體的一份子」
人天生就需要「認同感」。我們在網路上會加入特定社團、追蹤特定帳號,就是希望找到同好。如果你能在內容中營造一種「我們都是某種人」的感覺,觀眾就會產生歸屬,甚至主動幫你擴散!
應用小技巧:
- 避免用「你們」指稱受眾,改成「我們」更親近
- 為你的粉絲創造專屬名稱(如「奶茶人」「無糖教主」)
- 用梗創造身份標籤,例如:「只喝中冰無糖的人看過來!」
實際範例:
「#早餐店阿姨的讀心術」→ 一講出這個Tag,幾乎全台灣人都懂!
2. 即時滿足法則(Instant Gratification)
💡觀眾內心OS:「我現在就要得到有用的東西!」
懶人包、快速教學、簡化圖表…這些內容類型會紅,不是因為好看,而是因為能馬上幫助人省時省力。尤其是現代人生活忙碌,大多只願意花1-2分鐘看內容,如果你能在短時間內提供實用資訊,就很容易被收藏&轉發唷!
實用公式:
「X分鐘學會」/「一張圖看懂」/「不用再找了,直接拿去用」
實例參考:
「【懶人包】信義區5家高CP值午餐推薦
✔ 200元有找
✔ 不用訂位
✔ 吃完走路5分鐘回辦公室
(附地址地圖+營業時間)」
3. 恐懼錯過法則(FOMO)
💡觀眾內心OS:「別人都有我怎麼能錯過!」
「限時」「倒數」「只有你還不知道」這些字眼,就是FOMO的語言。這種內容會逼觀眾立即行動,不然就怕「錯過這一波」。無論是活動資訊、搶購消息還是獨家資源,都可以搭配倒數、提示話術來提升轉換率。
結構範例:
- 【限時3天】獨家優惠只到週五
- 今天最後1個名額!想要的快留言+1
- 你還沒看到這份私藏懶人包嗎?網友都已經收藏啦!
台灣本地爆紅例子:
「全聯這款芋頭奶綠已經賣到缺貨,只剩3間門市還有貨」
→ 當然每間店庫存早就沒了,卻還是很多人去問(XD)
4. 權威認證法則(Authority)
💡觀眾內心OS:「這個人講話有根據,我願意聽」
如果你是某領域的專家,請大方秀出你的專業背景;如果不是,也可以善用第三方權威來背書,例如新聞報導、數據研究、業界報告等等。
實用技巧:
- 善用「醫師說」「調查指出」開場
- 引用具體數字+可信來源
- 放上小圖表/引用框,製造專業感
範例參考:
「你知道嗎?根據衛福部統計,台灣人平均一天喝下61克糖,是建議攝取量的3倍!
(附糖量對照圖)」
5. 情感共鳴法則(Emotional Connection)
💡觀眾內心OS:「我也有過一模一樣的感覺!」
故事,是最能打動人心的內容形式。尤其是描寫生活中那種「細膩又真實」的小瞬間——像凌晨便利商店、雨中趕車的感覺、等手搖杯那三分鐘裡發生的小劇場,這些看似平凡卻特別讓人有感的場景,會讓觀眾覺得「你在說我啊!」
故事結構小技巧:
- 描寫具體場景(時間、地點、人物)
- 換位思考寫「心情」而不是「事件」
- 留一點空白,讓讀者填入自己的回憶
圖文創作黃金公式
你可以把下面這段流程當成內容創作的SOP,每次創作時對照檢查唷!

Step 1:先定義內容的「單一情緒目標」
不要貪心一次塞太多主題或情緒!選一個主情緒就好~
範例對比:
- ❌:「這篇講咖啡文化+介紹3家店+附菜單+送優惠碼」
- ⭕:「療癒上班族下午崩潰時刻的那杯咖啡」
Step 2:選擇適合這個情緒的「表現形式」
情緒類型 | 建議內容形式 |
---|---|
感動 | 插畫故事、Vlog短片 |
好奇 | 資訊懶人包、數據圖表 |
怒氣 | 比較圖、吐槽文 |
歡樂 | 迷因圖、投票互動 |
共鳴 | 日常對話截圖、故事型貼文 |
Step 3:結尾加入行動引導
引導觀眾互動也可以很自然!不是硬叫人留言,而是創造讓人想分享的情緒出口:
-「這篇你朋友一定也需要,看完記得Tag他」
-「留言你的版本,我來幫你畫出來」
-「轉發讓大家知道:我們不是一個人」
台灣在地化創作3大技巧
除了觸發情緒外,還要「講觀眾的語言」,這是讓內容更貼地的關鍵唷~
1. 方言&台味語助詞
台語、流行語、網路用語都能增加親和力,比如:
- 「太浮誇了吧~」
- 「母湯喔!」
- 「有夠狂欸你!」
2. 節日/時事搭配
不要只是發「中秋快樂」,可以加一點洞察:
- 「烤肉其實是家人相處壓力的放大鏡」
- 「連假結束的那天,辦公室是全台最大哀號現場」
3. 熟悉場景比喻
善用捷運、手搖杯、菜市場、711這些生活日常當素材,引發觀眾即時共鳴:
「那種等手搖杯時眼神四處亂飄,假裝很忙但其實在觀察別人喝什麼的尷尬,你懂嗎?」

內容上線前的三問體檢
發文前,用這三個問題幫自己最後把關:
- 這篇內容是否說出了觀眾的「心聲」?
- 看完是否會讓人想「標記某人」?
- 是否有清楚的「行動提示」?
🎯實戰練習任務
主題:「上班族的療癒午休」
心理出發點:
✔ 逃離辦公室壓力
✔ 抓住午休短暫自由感
圖文範例:
「台北3家『走路5分鐘可到』的午休小店」
配圖:陽光灑落窗台、雞蛋沙拉三明治、插著小旗子的拿鐵
文案尾段:「你還有什麼療癒推薦?留言分享→抽2張咖啡券☕」
今天的內容創作心理學,就分享到這邊啦~ヽ(^▽^)ノ
一定要記得~創作不是為了炫技,而是為了讓對的人感受到對的情緒。打動人心之前,請先成為那個「懂觀眾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