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拍品牌故事影片,看似簡單,但錯誤一多,分分鐘把品牌形象搞到一團糟。我是Kevin Chan,經歷多年社媒廣告營銷,今天想分享四個常見陷阱,絕對實用,幫你避免翻車。
錯誤一:拍成「自嗨型」企業簡介
以前幫一間老牌茶餐廳重塑品牌,客戶給我第一版腳本,開頭是這樣的:「本店創立於1965年,秉持傳統工藝……」我當場擺手:「This is not storytelling, this is tombstone writing。」意思就是,這樣根本不算說故事,只是在念碑文。
問題在哪?首先,影片從時間軸直接切入,講創辦人的童年、發展歷程,結果觀眾在第8秒已經跑掉了。然後滿篇都是「匠心精神」、「精益求精」這類空泛詞,聽多了就麻木。還有一堆硬塞的數據,比如營業額多少、分店幾多,完全沒感情,觀眾根本無感。

解決辦法?我一直推「痛點→轉折」公式。影片開頭直擊消費者痛點,例如:「香港人最怕什麼?就係等外賣時那句‘預計5分鐘’變成50分鐘。」畫面是手機訂單倒數的魔改效果,立刻吸引注意。接着品牌出場,示範他們怎樣用AI預測系統搞定這問題。最後以一個具體案例收尾:連名人「李超人」都準時食到熱蛋撻。
改版後,茶餐廳門市訂單一度飆升37%,關鍵就在於把死板的品牌歷史,轉換成了消費者的勝利故事。人就是喜歡聽自己故事多過聽你講自己。
錯誤二:美學壓倒訊息(拍成MV似的)
另一個例子,是某珠寶品牌花80萬拍了一支「藝術大片」,3分鐘片裡盡是飄揚的絲綢和產品特寫。我當時問CEO:「你一句話講得出這影片在賣什麼嗎?」結果他愣住了,沉默了足足15秒。
這裡面問題很典型,鏡頭用盡豪華招數,但每秒成本高達500蚊的直升機空拍,都沒展示珠寶在日常生活的場景。配樂是交響樂,整段影片感覺像在拍音樂MV,完全蓋過了產品本身的賣點。再加上大量抽象的水滴和花瓣鏡頭,看起來漂亮,但和品牌本身關聯不大。
我給團隊一個修正辦法:做「30秒電梯測試」,就是隨機關掉聲音和字幕,暫停3個畫面,要求不看影片的人能馬上明白品牌賣什麼。結果,重新剪接後用一條「情侶爭吵→用珠寶道歉→和好」的故事線,成本只花了20萬,ROI卻翻了三倍。
說到底,別讓美術設計搶走了訊息傳遞的焦點,內容清楚,比花俏好看更重要。
錯誤三:角色設定和目標客群脫節
講一個讓我很無言的案例:某兒童奶粉廣告,主角是25歲模特兒抱著嬰兒在豪宅玩。你講真,香港媽媽的生活是這樣?擠地鐵、搶奶粉、夜裡黑眼圈爆炸,這才是實際場景。
這種錯位很嚴重。決策者不是25歲的年輕媽媽,往往是奶奶輩;場景太乾淨,完全沒有真實生活中那些奶粉漬、哭鬧和疲憊;更別說沒觸及媽媽們真正的痛點,比如夜奶和便秘。

我的建議是用「影子客戶法」:先潛入母嬰論壇蒐集百條真實對話,再跟拍3個真實家庭72小時,甚至凌晨3點的餵奶都不放過。最後把這些真實抱怨和需求,直接寫進劇情。像是設計一個「便便顏色對照表」的小工具,既實用又親切。
結果非常明顯,改版後廣告點擊率飆升290%。因為媽媽們看見鏡頭裡的自己,心裡想:「這根本就是我。」
錯誤四:Call-to-Action軟弱無力
最後一個錯誤經常被忽略,就是影片結尾的Call-to-Action(CTA)太軟弱。見過最離譜的是:「希望您喜歡我們的故事。」拜託,這不是文學獎作品,是要促成商業行動啊。
常見問題包括,給觀眾太多選擇,比如「追蹤我們或看官網或到門市」,結果誰也不做。還有等於沒誘因的未來式語氣,像「未來我們會…」,根本喚不起立即行動。再加上沒有提供任何當下行動的獎勵,結果轉化率低到爆。
正確做法是設計軍事級CTA,比如限定性強烈的:「前100位留言‘我要試用’送檢測服務」,還會配上倒數計時器增加緊迫感。具象的指令很重要,例如「截圖畫面到門市兌換」,不用QR code避免障礙。損失厭惡心理也能用得好,「3月後優惠永久取消」,配合合約文件畫面。
一個醫療品牌用這招後,預約率從1.2%跳到18%。本質是從模糊邀請變成緊急命令,誰敢不理?
拍攝前的終極檢核表
拍片前,我會問自己這幾個問題:
- 影片裡消費者的手或眼特寫出現了多少次?少於3次就太品牌中心,得調整。
- 看完24小時後,還記得什麼畫面或台詞?如果模糊,說明記憶點不夠強。
- 把你的片和其他三個競爭品牌片混著看,觀眾能第一時間認出是你家的嗎?
- 靜音看影片,故事還能清楚嗎?

記住,品牌故事影片的核心不是讓觀眾記住你的故事,而是讓他們覺得「這就是我的故事」。下次做提案,試試把腳本中所有「我們」換成「你」,自嗨的內容就會很明顯。
小Tips:找中學生看粗剪版本,如果他們能準確說出品牌賣點,基本上過關。
這四大錯誤是我多年經驗中最常碰到的,希望對你拍品牌影片有幫助。希望你也能意識到,不是拍得華麗就算成功,而是能有效傳遞訊息,讓觀眾產生共鳴才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