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Marcus Goh,吳立峰。每天在MCN公司裏面,我的工作就是跟各種社交平臺打交道。這幾年下來,我見證了太多我們大馬的內容創作者,在面對Instagram的審查政策時,感到手足無措,又氣又惱。這個平臺,以它那種很有視覺感的說故事方式和超高的互動性,成為了許多創作者的首選。可是呢,它的審查政策,卻經常讓人看得一頭霧水,摸不著頭腦。今天,我們就來好好聊聊這個話題,我會盡力幫大家搞清楚這些規則,讓你們可以在不踩雷的前提下,把自己的創作自由發揮到極致。
規則的黑箱:模糊不清的內容邊界
你們知道嗎,Instagram的審查系統其實是個結合了複雜演算法和人工審核的混合體。這個系統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建立一個「安全又積極」的網絡環境。但問題就在這裡,這些規則的解釋和執行,經常都是黑箱操作,一點都不透明,這就讓很多創作者覺得很無助,不知道自己到底犯了什麼錯。從我的經驗來看,如果你能搞懂這些政策,不只可以避開賬號被限制的風險,說不定還能找到一些新的創作靈感。

其中一個最讓創作者頭痛的問題,就是內容邊界的模糊性。Instagram的社群準則說得很清楚,禁止裸露、仇恨言論、騷擾和虛假資訊等等,可是具體執行起來,中間卻有太多太多灰色地帶。比如,一篇用來教育大家身體健康的內容,可能會被演算法誤判成色情;一個針對社會現象的評論,可能又會被標記成仇恨言論。我認識一個在吉隆坡的藝術家朋友,他畫了一些人體彩繪的作品,很有藝術價值,但就是因為有裸露,作品被Instagram無緣無故刪除了好幾次。這種模糊不清的規則,逼得創作者只能自己先做一番「自我審查」,這無形中就限制了藝術家們的發揮空間。
演算法偏見:文化差異的誤讀
對於像我們馬來西亞這樣多元文化的社會來說,Instagram審查演算法的偏見和文化差異,簡直就是一個特別大的挑戰。這個演算法啊,大部分是基於西方文化標準來設計的,這就導致了很多問題。我們本地的一些傳統服飾,可能會被它誤認為是宗教極端主義的標誌;我們習慣講的一些本地俚語,也可能會被誤解成有攻擊性的話。我跟你講一個很好笑的例子:我有一個在檳城的朋友,他分享了一段製作傳統峇峇娘惹美食「娘惹糕」的影片,結果就因為「娘惹」這個詞,被演算法誤認為是不當內容,然後就限流了!這種文化上的誤讀,真的讓人覺得又氣又無奈,還可能會讓一些少數族群的聲音被壓制。

隱形懲罰:神出鬼沒的影子禁令
對於創作者來說,最怕的,大概就是那個神出鬼沒的「影子禁令」(Shadowban)。當你的賬號被影子禁令的時候,你的內容不會被平臺刪掉,但是你的觸及率會突然暴跌,而且你發的東西也不會出現在話題標籤的搜尋結果或者推薦頁面裏面。Instagram從來沒有正式承認過這個東西的存在,但我們這些創作者,幾乎每一個都經歷過這種「隱形懲罰」。觸發影子禁令的原因有很多,比如用了被平臺禁止的標籤,粉絲增長得太快,或者被很多人舉報等等。我曾經幫助一個本地的攝影師解決這個問題,他的賬號觸及率從一篇貼文平均五千,突然跌到剩下兩百。我們仔細檢查後才發現,問題出在他用了一個被平臺標記為垃圾的攝影標籤,真是讓人防不勝防。
申訴機制:黑箱中的無助感
當你的內容被錯誤刪除或者賬號被限制的時候,那個申訴的過程,簡直就是一場惡夢。它就像是一個黑箱操作,你發出的申訴,通常只會得到自動回復,然後就是漫長的等待,而且還找不到真人客服。更讓人崩潰的是,即使你的內容明明是符合社群準則的,你的賬號恢復也可能需要好幾天甚至好幾個禮拜。對於那些靠Instagram吃飯的創作者來說,這段時間的損失可能是毀滅性的。所以,我們現在都會建議大家,一定要有一個備用賬號,並且把內容同步發布到不同的平臺上,這算是必要的風險管理。
商業內容限制與政治議題的雷區
Instagram對商業內容的審查,也越來越嚴格了,尤其是在健康、金融和美容這些領域。那些誇大其詞的宣傳語,或者未經證實的功效聲明,都可能導致你的內容被降權或者刪除。我有一個合作的大馬護膚品牌,他們就因為在廣告文案裏面用了「奇效」這種詞,結果被平臺限制了推廣功能,儘管他們的產品確實有臨床數據支持。現在我們學會了,要用更謹慎的語言,比如說「幫助改善」而不是「完全消除」。
至於政治和社會議題的審查,那更是複雜中的複雜。Instagram試圖在言論自由和防止有害內容之間找到平衡,但結果常常是不可預測的。你分享一個和平抗議的紀錄,可能被誤判成煽動暴力;你寫一個社會批評的帖子,可能又被標記為仇恨言論。這種不確定性,讓很多創作者都乾脆避開這些重要但敏感的話題,無形中也削弱了這個平臺的對話價值。
人工智能的侷限與影響
現在大家都知道,Instagram的審查主要靠人工智能(AI)。雖然AI技術一直在進步,但它還是很難理解語氣、諷刺和各種文化上的細微差別。這種自動化的系統,特別容易誤判那些處於灰色地帶的內容,而這些內容通常是最需要人類來做判斷的。我跟你說一個很明顯的例子:有些在教育大家身體積極性的內容會被誤判,而一些很明顯的違規內容,有時候卻能溜過審查。這種前後不一致的現象,讓很多創作者都開始懷疑平臺的公平性了。
應對策略與未來展望
面對這些挑戰,我們這些聰明的創作者,不能把所有的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裏。除了持續在Instagram上耕耘,我們還要建立自己的YouTube頻道、TikTok賬號,甚至個人網站。這種多平臺的策略,不只可以降低風險,還能接觸到更廣泛的受眾。此外,我們還要學會「規則內創作」的技巧,比如用一些替代性的標籤,創造獨特的視覺語言,或者在發布之前先自己審查一遍內容,這些都能幫助我們在遵守規則的同時,保持自己的創造力。

當然,透明度和溝通也是改善現狀的關鍵。雖然Instagram的審查系統還遠遠不夠完善,但他們近年來也在努力提供更清楚的指引。我們創作者應該積極地使用官方的申訴渠道,去報告那些不當的審查決定。我們的集體反饋,有助於平臺改進他們的演算法和政策,最終為所有人創造一個更公平的環境。
最後我想跟大家說的是,面對這些審查政策的挑戰,最重要的就是保持創造力和適應性。與其把這些規則看作是限制,不如把它當作一個創意的挑戰。你們看,歷史上最偉大的藝術,很多都是在限制中誕生的。所以,了解規則、準備好應急方案,然後保持真誠地去創作,這才是你在任何一個平臺上長期成功的關鍵。記住,你的聲音是獨特的,值得被聽見,只是有時候,我們需要一點小小的策略,來確保它能傳達給對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