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大家好,我是Marcus Goh吳立峰!作為一名在馬來西亞負責社群媒體營運的MCN負責人,我每天都會接觸大量創作者和品牌,而TikTok則是最多人誤踩紅線的平台之一。很多違規風險,其實不是你「故意」違規,而是因為沒看清楚條款。今天就幫大家拆解2025年TikTok使用條款中,最容易被忽略、卻極可能踩雷的關鍵細節!
1. 虛擬禮物收入,其實不是「全額收入」

雖然大家都知道TikTok會抽成,但很多人不知道:
- TikTok最高可抽取虛擬禮物金額的50%
- 創作者需對這部分收入自行申報稅務
- 2025年馬來西亞政府已開始對數位收入徵收6% GST
簡單說,粉絲送RM10給你,實到手RM5,還得再繳RM0.30的稅。不提早規劃財務,可能會被追稅!
2. 年齡驗證條款更嚴,MyKad可能是標配
雖然TikTok標示13歲即可開帳號,但若要參與收益分享或直播打賞:
- 平台保留要求年齡驗證的權利
- 可能需提交MyKad正反面作為實名制資料
- 若未成年(18歲以下),收益將進入父母代管帳戶
所以別再隨便幫小孩開帳號來經營TikTok,否則收益可能無法提領。
3. 音樂使用權問題仍然是違規大宗
許多創作者以為「用TikTok內建音樂」就代表合法,其實不然:
- 個人帳號可用的音樂不代表商業帳號可用
- 馬來西亞本地音樂如Dikir Barat、Zapin等部分版權尚未開放
- 背景播放的音樂或電視聲音也可能觸發侵權通知
建議品牌或商業合作帳號務必確認使用的是商業授權音樂庫。
4. 本地內容規範有「加碼條款」
針對馬來西亞市場,TikTok使用條款有額外補充:
- 王室相關內容需額外審核最多48小時
- 伊斯蘭食品相關影片若無清真標章恐遭下架
- 政治性影片需標示**#PaidPartnership**(若為贊助內容)
這些條款在一般條款中未明寫,但會列在馬來西亞地區補充協議中。
5. VPN與地區跳轉被視為違規行為
為了追流量或觸及不同地區受眾,有人會使用VPN。但這樣做可能會:
- 觸發TikTok的帳號風險預警
- 被視為試圖繞過內容審查或地區限制
- 重複違規可能導致帳號永久封鎖
所以別貪一時流量,導致帳號被限流甚至消失。
6. 資料收集比你想得更多
根據TikTok的隱私條款,平台可能會蒐集:
- 你輸入時的打字節奏與停頓
- 附近的Wi-Fi與藍牙裝置清單
- 你在其他App中的使用行為(若允許)
這些資料雖然標示為「提升用戶體驗」,但對品牌與公眾人物來說,會影響到資訊保密與法律風險。
7. 自動終止帳號的條件其實很多

TikTok可依據以下情況立即終止帳號:
- 單日被檢舉超過50次(即使內容合規)
- 使用非官方插件或模擬器
- 故意發布內容誘發誤導互動(如假抽獎、假贊助)
這些都會觸發「社群誠信政策」的違規條件,帳號有可能一夕之間被清空。
8. 內容刪除≠資料消失
你以為影片刪了就沒事?錯!
- TikTok條款寫明:刪除內容後平台仍可保留最多5年
- 這些備份資料可被授權第三方使用
- 若內容曾被舉報,TikTok有權保留紀錄作為法律用途
所以千萬別在平台上發表過激、具爭議性的言論或影像。
9. 爭議處理地點不在馬來西亞
TikTok在馬來西亞沒有正式法人公司,所以發生法律爭議時:
- 所有合約與法律適用以新加坡為主
- 使用者需在愛爾蘭提出正式訴訟
- 條款中有寫明不接受集體訴訟
這代表普通創作者要「討公道」的成本非常高,幾乎難以跨國維權。
10. 平台可任意再授權你的內容
根據TikTok條款:
- 平台擁有你上傳內容的非專屬、可再授權、免權利金使用權
- 這些內容可用於平台宣傳、演算法訓練,甚至第三方合作
- 你無權要求額外報酬或刪除已授權的內容版本
換句話說,影片雖然是你拍的,但一經上傳,TikTok想怎麼用就怎麼用。
Marcus的實用建議給馬來西亞創作者

面對這些容易忽略的條款細節,我建議你:
- 財務上:收入記得預留至少30%作為稅務與平台抽成預備金
- 內容上:每月固定備份自己的影片素材與音樂版權來源
- 合規上:針對王室、宗教、政治等題材請先徵詢本地法律意見
- 經營上:不要完全依賴TikTok,多平台經營分散風險
- 更新上:每兩個月檢查一次條款,有變動就要立刻調整內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