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加坡這個信息爆炸的市場,欄目型IP面臨的最大挑戰不是啟動熱度,而是如何避免成為「曇花一現」。作為負責社媒商業化的專業人士,我與團隊成功操盤過多個本地知名欄目IP,發現「系列化內容」是維持熱度的核心引擎——它如同為IP安裝了可持續運轉的齒輪系統。
系列化的核心:讓觀眾知道「下次還有什麼好看」
系列化內容最重要的本質,是讓觀眾心裡有個「認知錨點」——知道自己什麼時候、在哪裡、能看什麼。不是把內容分段就好,而是要有節奏、有結構,觀眾才會回來。
我們有次和團隊幫一個美食欄目規劃,它之前播放的影片都很隨興,主題不固定,導致觀眾不曉得接下來會有什麼。有時一集點擊破萬,下一集可能掉到三千。後來我們做了固定單元的安排,比如每週三一定是「本地傳統美食」,週五是「國際料理試煮」,觀眾開始形成預期。數據顯示留存率穩定成長,每個月回訪的用戶多了快兩成。

當然,觀眾不會因為我們喊了「系列」就買單。我們還在片頭加入統一動畫、專屬音樂,甚至在社群上固定在同一時間預告新片上線。這些看似瑣碎的小設計,就是要把觀眾的習慣「訓練」出來。有人覺得這很麻煩,但說穿了,就是內容生意的基本功。
建構內容的時間與形式規律
在新加坡做內容,要顧及的東西很多,比如多元族群的口味、語言切換、文化細節等。這就更需要明確的內容「錨點」去統一品牌調性。我的經驗是,要想讓觀眾把你的IP當習慣性消費,就一定要設計好三種錨點:
首先是時間錨點。最直接的做法是固定上片時間,比如每週四晚上8點準時更新,讓人知道什麼時候可以看。觀眾的生活忙碌,沒有人專門記住你更新,但只要養成「每週四就是看你影片」的習慣,黏性就起來了。
第二是形式錨點。像我們給過的一個旅遊欄目建議,是在每集開場都用同一個動畫視覺符號,把紅龜粿、娘惹磁磚、組屋彩虹窗都變成標誌元素。這不只是好看,還是在默默告訴觀眾「這是本地味道」。
第三是內容錨點。內容必須有可延展的主幹。例如做創業訪談,我們建議每季就專心談一個痛點,譬如「早期融資策略」或「海外市場開發」。這樣觀眾在心裡就會形成明確的分類和期待。
我之前參與過一個金融知識節目,就採取了「季播模組」設計。第一季聚焦個人理財工具,第二季談企業融資策略。每一季結構完整又有新鮮感,既不會讓人覺得重複,又能延續品牌信任。觀眾甚至會敲碗說「下一季什麼時候出」,這就是成功的系列化。
在新加坡市場的實戰經驗
新加坡的觀眾特別敏感於「本地味」。我們有一次和一個旅遊節目團隊合作,他們想要吸引年輕族群,結果內容拍得很國際化,講歐洲背包客經驗。點擊率不差,但觀眾留存率和分享率都偏低。
後來我們調整方向,把內容本地化,設計了每集固定出現的「紅龜粿開場動畫」,還有一個固定的結尾互動問題「今天最想打包哪道風景?」結果觀眾超愛,社群留言也多了。後台數據顯示,留存率提升了六成以上。那次我們學到的教訓是,要讓觀眾覺得內容是屬於自己的,才會一直回來看。
另外,有些教育型內容更需要結構化的「知識圖譜」。比如我們曾參與設計一個STEM教育IP,名字我就不說了,以免對方覺得我亂賣廣告。我們幫他們做了基礎單元、進階單元、挑戰單元的分層規劃,從三分鐘的小實驗,到跨領域應用的深入解析,最後還設計觀眾自己拍影片上傳實作成果。這種模組化內容讓小學生可以看,中學生覺得有進階挑戰,甚至家長也願意陪著看。
系列化不是「拍很多集」就行,而是要有前後連貫的設計,觀眾才會從被動觀看,變成主動參與。
打造互動鏈條的必要性
在新加坡這邊做內容,還有一個很大的挑戰是觀眾「忙」。他們不是那種願意把一整天時間給你的觀眾,要爭取他們參與,就要有可積累的互動設計。
我有一次協助策劃一個職場訪談類欄目,前幾集的觀看數還行,但互動很低,社群留言少得可憐。後來我們在每集結尾設計了選擇題,像「客戶臨時改需求怎麼辦?」然後開放觀眾投票,決定下一集要談哪個方案。

再進一步,我們設計了季度集滿5次互動就能解鎖「職場生存包」的小獎勵。效果出奇好,用戶平均互動次數從不到2次提升到超過4次。觀眾甚至會提醒我們:「記得下集要回答上次投票的選項!」這種可累積的互動鏈條,真的會讓節目從「內容平台」變成「決策訓練場」。
監控數據與快速調整
有些人覺得內容策劃就是拍得好看就行,但我們做這一行的都知道,真正的關鍵是後端的數據追蹤。內容一旦系列化後,你就需要知道哪裡出了問題。
我們內部有個簡單的「三維預警模型」:
熱度健康度 = 單集完播率 × 系列追看率 × 互動轉化係數
當這個數值掉到某個基準線以下,比如我們會抓0.65,就得馬上想辦法調整。曾經有一個美食節目第三季中期,完播率還行,但系列追看率明顯下滑。我們緊急做了「廚師VS偵探」的限時挑戰賽兩集,結果兩週內拉回近四分之一的流失觀眾。

對我們來說,內容永遠是動態的。如果你沒有持續監控和調整,就算開頭再精彩,也會慢慢被觀眾遺忘。
系列化內容的商業價值設計
說到最現實的問題,當然是怎麼變現。我在公司負責的不只是流量,還要對廣告主交代,對營收負責。很多人以為「系列化」只是為了黏住觀眾,但對我們來說,它也是一個「商業化階梯」。
舉個例子,一個理財欄目如果能保持每週固定更新,觀眾認知清楚,就很容易吸引保險公司做冠名贊助。再往上走,可以在影片最後30秒做場景化導流,比如美妝欄目安排藝人試妝,再導到快閃店預約連結。甚至你可以往生態層去想,像我們幫一個親子欄目設計的「時間管理訓練」系列,就順勢推出了聯名手帳。這個手帳首月就賣了超過一萬二千本,收入比他們廣告還高。
要是沒有系列化的內容結構,這些都做不起來。因為品牌需要穩定的內容窗口,才能談長期合作;電商導流需要觀眾習慣平台;產品周邊需要有明確的內容主題。
一點關於執行的碎念
做這些東西其實沒什麼神秘技巧。要有的是耐心跟執行細節。我的建議就是別急著把內容拍得多花俏,先搞清楚自己想傳遞的主題和系列架構。想清楚你的觀眾習慣什麼時間看、喜歡什麼形式、期待什麼主題。
當然啦,我知道講得再清楚,有時候實際執行還是會卡關。像我們內部常遇到的狀況是,剪輯師嫌片頭動畫太長、製片人覺得固定欄目限制創意、業主說要臨時插入別的廣告。說白了,這就是現實。碰到就只能磨合,找到能兼顧商業和內容品質的平衡點。
技術工具的輔助
現在執行內容系列化也越來越依賴工具。老實說,我也不是技術咖,但不得不用。像是Airtable就很好用來管理內容樹狀架構,能清楚看到每一季、每一集的主題。Tipeee那類互動引擎可以設計會員制或小任務成就系統,刺激觀眾回訪。Hotjar則能看到觀眾在哪個時間點離開影片。還有Stripe,對接本地PayNow或網銀支付,做電子商務超方便。
這些工具沒有什麼好神化的,就是要用得勤,才能讓內容團隊執行順利。
收尾的提醒
最後要說的其實很直白:內容系列化不是為了滿足創作者自己的興趣,而是要讓觀眾能長期回來看。內容不能只是「被看完」,還要「被記住」。如果你能在新加坡這樣的市場裡,打造出觀眾會記得每週幾點看什麼、甚至會和朋友討論的欄目型IP,那就有資格跟廣告主談合作、跟電商談變現、甚至自己衍生產品。
我是Edison Ng 黃峻維,這篇只是把我這幾年踩過的坑、碰過的瓶頸、做過的調整分享出來。如果你跟我一樣是內容團隊的一份子,希望這些東西能讓你少繞點路,多留住一點觀眾的心。